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0-03-17 19:52:18
9864 字 · 958 阅 · 0 评 · 0 赞

木桶理论 

如何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说的是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各个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所决定,而是由最短的木板来决定,所以又称为“短板效应”。

怎样使“短板”变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外部资源的效能,是大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增加“短板”的长度;二是处理好“短板”与“长板”之间的契合关系。只有组成木桶的木板都一样长的时候,这些木板才能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木桶才会达达到最大容量。

二八定律

如何处理管理的不均衡性

帕累托定律(也叫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即20/80法则。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原理,体现的是效率的概念。

生活中普遍存在“二八定律”。比如商家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商品,80%的业务收入是由20%的客户创造的;在社会中,20%的人掌握着80%的资源和财富;在销售公司里,20%的推销员带回80%的新生意,等等;“二八现象”竟如“黄金分割”一样普遍存在。

囚徒困境

管理当中的信任、理解与交流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能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 

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人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

A犯马上意识到,他的同伙一定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梦想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让他独自坐牢。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

所以A犯的结论是,惟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金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

当然B犯也会像他这么想,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对于这种两难的境况,我们称之为“囚徒困境”。

墨菲定律

你不想它发生,它偏偏就会发生

1949年,上尉工程师墨菲认为他的同事彼德是个倒霉蛋,不经意地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这句笑话迅速在美国流传开来。

在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最极端的一个形式是:“你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往往不但会发生,而且会出现严重的后果。”这句话逐渐演变成今天著名的墨菲定律:如果坏事情可能发生,它就会发生。

鲶鱼效应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活着,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

为延长沙丁鱼的生存期,渔民想方设法让鱼活着到达港口。后来渔民想出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鲶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这在管理学上被称为“鲶鱼效应”。

蝴蝶效应

细节决定成败

1979年12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空气或其他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使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蝴蝶效应”之说就不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使身边的不胫而走了。

幸福递减定律

不要让感官味蕾失去对幸福的敏感

一个饥饿的人吃第一个馒头会感到很香甜,吃第二个时感很满足,吃第三个时感到饱胀,若再吃第四个、第五个就是负担了,快乐全无。

人们从获得一单位物品中得的追加的满足,会随着获得的物品增多而减少。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物品对处于不同需求状态的人,其幸福效应不一样。人们对同一事物幸福的感觉,会随首物质条件的改善而降低。

没有感到幸福,往往并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幸福,而是你正处于幸福之中,所以千万不要感官的味蕾失去对幸福的敏感。

走在沙漠里的人,如能喝到一杯水,就会感觉幸福得像上了天堂。而当他历尽千辛万苦走出沙漠,来到泉边时,喝第一杯水感觉很甜美,喝第二杯水感到很清凉,等到喝第三杯、第四杯水就会感觉很饱胀,如果连续不停的喝,最终会成为一种负担。

一个国王为了躲避追兵,在兵荒马乱中好不容易逃命出来,在荒效野外藏了两天两夜,又冷又饿。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樵夫。老樵夫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用玉米面和干白菜团子。国王饿得受不了,三两口就吃光了,还觉得这比自己以前在王宫里享用的所有美味都要好吃。于是他就问樵夫这是什么东西。樵夫告诉他,这叫“饥饿”

后来,国王回到王宫里,想起这难忘的美味,就叫御膳房给他“饥饿”吃。可是厨师们费尽周折,却总也满足不了国王的要求。

帕金森定律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诺斯科特﹒帕金森出版了《帕金森定律》一书。

他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异惊人。

一个工作效率高的人,即使同时应对几件事也能应对自如;而一个行动迟缓的人,往往一事无成。两者的区别究竟在哪儿呢?其实就在于前者已经养成了高效做事的习惯,并且掌握了做事最简捷的方法。而后者,只是习惯了拖延,事情总是做不完,所以时间也总是够用。

蓝斯登原则

员工也是上帝

很多公司领导者喜欢板起面孔,做出一副“父亲”的模样来教训员工。他们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威信,赢得下属的敬畏。当员工犯错时进行批评当然无可厚非,但若平时总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对待员工没有笑脸,总以为自己是权威、是绝对领导者,这就触犯了管理的大忌。

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生产率最高的员工,不是工资最高的,而是心情最舒畅的那些员工。因为愉快的工作环境会使人心情愉悦,因而会特别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压抑的工作环境只会使人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

 这一现象便是有名的蓝斯登定律: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远较在“父亲”之下工作有趣得多。

倒U形假说

半兴奋状态奠定成功之路

耶基斯和多德林是两位英国心理学家,他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工作压力和工作业绩之间的关系。

他们早期通过用老鼠进行的研究结果得出:当一个人根本不兴奋、没有压力时,就没有做好工作的动力;相反,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可能会导致他对于本可以得心应手的工作也无法圆满完成;只有当一个人处于轻度兴奋时,才能把工作做得最好。

工作压力与业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被两位学者称为侄U形关系,因为它就像数学中的倒U形曲线一样,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而最高点只有一个,就是当一个人处于轻度兴奋状态时。

这就是著名的“倒U形假说”,也称“耶基斯和多德林法则”。

蔡戈尼效应

善始善终,坚持到底,毅力造就成功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这样一个试验:她将138个儿童分为甲乙两组,让他们同时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难的数学题。她让甲组一直演算完毕,而在乙组演算显优于甲组,也就是未完成工作的人,记忆比已经完成工作的人更清楚。

这是因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尽管全神贯注,一旦解开了就会松懈,不再在意,因而很快忘记。而对解不开或尚未解开的问题,则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开它,因而问题一直潜藏在大脑里。

这种解答未遂的问题、深刻地留存在记忆中的心态就是“蔡戈尼效应”。

光环效应

全面、客观、透切地认识事情,才能避免爱屋及乌

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品质给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那么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这种现象颇像“爱屋及乌”那个成语所揭示的道理。

人们对某个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比较深刻、突出,这种强烈的知觉会向周围弥漫、扩散,往往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或特点的认识。就像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不断放大,更加耀眼,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

旁观者效应

别让其他人的表现束缚了自己的脚步

见死不救、袖手旁观究竟是不是人性的冷漠?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专门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还有更好的解释。

他们先找到一个演员,让他表演癫痫病患者发病的吓人场景,然后再找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让他们独自或者三三两两地从“病人”发病的现场走过。

结果发现,单独走过并看到发病人,有85%的人马上至附近求援,说有人发病;而在群走过的人里面,只有31%的人采取了救援行动!

这种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刺猬法则

距离不一定产生美,但没有距离一定不美

冬天,天气冷得出奇,两只刺猬受不了这样的严寒,便想相拥在一起取暖。可是每只刺猬身上都长着尖锐的刺,只要一接近就会刺得彼此生疼,就只好放开对方。可是分开待着又太冷了,过不了一会儿,它们就又凑到了一起。

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距离:既能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扎到。这就是有名的“刺猬”理论,用来比喻交往和处事中人与人的最佳距离。

投射效应

推已及人,但勿“一厢情愿”

想想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自己觉得这个环境很差,就觉得别人也一定这样认为;自己说了谎,就觉得别人也在骗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自觉地把自己心里所想投射至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比如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趋同。心理学家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定势效应

别让自己的思维只会“直来下往”

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实验者看同一个人的照片,然后让他们描述一下该人。

他首先将实验者分为两组,在出示照片之前,对第一组说,这个人是个通缉犯;而对别外一组却说他是位大科学家。然后让两组被实验者仔细察作判断。

得到“那人是个坏人”暗示的被实验 者,将他描述成了“深陷的双眼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代表死不悔改”等;而得到“这人是个杰出人物”的暗示那组却认为“他深陷的双眼代表了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克服艰险的意志力”等。

同样一个人,只是因为别人所知的前提不同,竟然被做出了天壤之别的判断和描述。这个实验突出地反映了定势的作用。由此引申出的关于人们思维的这一特点就是定势效应。

留面子效应

讲究说话策略,做事百发百中

 心理学家把一些大学生分成两组,对第一组大学生说,希望他们花费两年时音为一所小学当义务辅导员,大学生们都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婉言谢绝了。紧接着心理学家又向他们提出另一个较小的要求——请他们带一些小朋友去动物园玩2个小时,结果有一半的大学生都答应了这一要求。

心理学家向二组学生,心理学家则直接请他们带小朋友去动物园玩2小时,结果只有1/6的人答应了要求。

心理学家向两组大学生担出的要求相同,但是直接向第二组成员提出之前未做任何铺垫,所得到肯定答复的几率大大小于第一组。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自己有一件棘手的事想请人帮忙,或者某要求想征得别人同意,最好不要直接说出来,而应在提出自己真下的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估计人家肯定会拒绝的大要求,待别人否定以后,再提出自己真正的要求。这样,别人答应自己要求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这种现象就叫做“留面子效应”。

登门槛效应

步步为营,奠定成功之路

一列商队在沙漠中艰难地前进,昼行夜宿,非常艰苦。

一天晚上,主人搭起了帐篷,在其中安静地看书。忽然,他的仆人伸进头来,对他说:“主人啊,外面好冷啊!您能不能允许我将头伸进帐篷里暖和一下?”主人是很善良的,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

过了一会儿,仆人说道:“主人啊,我的头暖和了,可是脖子还冷得要命!您能不能允许我把上半身也伸进来呢?”主人又同意了。可是帐篷太沔,主人只好把自己的桌子向外挪了挪。

又过了一会儿,仆人又说:“主人啊,能不能让我把脚伸进来呢?我这样一部分冷、一部分热,又倾斜着身子,实在很难受啊!”主人又同意了,可是帐篷太小,两个人实在太挤,他只好搬到了帐篷外边。

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又称得进尺效应。

从众效应

有主见、有决断,勿做盲目跟风者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星斗满天,许多人站在车站站台上等待即将到来的火车。此时,一个人仰着脖子晃动着脑袋往天上看。一旁的人好奇地以为他看到了人造卫星、流星或不明飞行物,也跟着向天空东张西望,顿时形成了“众人仰观”的场面。

其实,这位先生只是脖颈酸痛,他是在做放松活动,并非观察天空。那些跟着仰望星空的人只是看到大家都在仰头,所以学着别人做出相同的举动罢了,自然没有看到什么新奇的东西。

这就是典型的“从众效应”。

马斯洛理论

渴望被尊重,就先尊重别人

心理学家马斯洛一生中最著名的论述便是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是一种“有欲求的动物”,人们会不停地追求各种目标。当一种需要获得满足之后,人们又会产生另外的需要,继续去寻求另外的目标。

人的需要也是有先后顺序的,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1970年,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体系分为两类:即基本需要和心理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再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属于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其中,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被马斯洛划分为人类需求的最高动机。

彼得原理

好汉不提当年勇:过去的成就不能代表未来的发展

管理学家彼得认为,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成员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升职的本质原因是由于员工在原有职位上工作表现好,即能够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最后到达其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升迁之路看似合理,然而却产生了一个悲剧的后果: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就更造就是一批批不合格、不能胜任的管理者。

这种组织的弊病被称为“彼得原理”。

多米诺效应

一倒百倒,防止一次行为的破坏无限放大

1849年,一位名叫多米诺的人把中国宋朝的骨牌带回了米兰,作为礼物送给女儿。

不久,女儿小多米诺就喜欢上了这副骨牌,而且发现了新的玩法。她按点数大小以相接方式把骨牌连接起来。在玩的时候,小多米诺发现它可以很好地锻炼人的意志和耐力。

小多米诺的男友性情浮躁,她就让他把28张牌一张一张竖起来。如果男友不能在限定时间内把28张牌码完,或者码完的牌倒下,小多米诺就限他一周不许参加舞会。经过49天的磨练,男友的性格变得刚毅坚强,做事也就得稳健沉着。

小多米诺发现了这种连锁反应的有超游戏,就制作了大量木制骨牌,又发明了各种玩法。不久,木制骨牌就在意大利及整个欧洲传播。

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小多米诺给他们带来这么好的一项游戏就把这种骨牌游戏命名为“多米诺”。

如今,“多米诺”已成为一种国际性术语。不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商业领域中,只要产生连锁反就,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多米诺效应”或“多米诺现象”。

零和游戏原理

激烈竞争: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零和游戏原理源于博弈论:两人对弈,在大多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得﹣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

一个游戏无论几个人来玩,总有输家和赢家。赢家所赢的都是输家所输的,所以无论输赢多少,正负相抵,最后游戏的总和都为零,这就是零和游戏。

“路径依赖”原理

选择正确,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第一个明确提出“路径依赖”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由于他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路径依赖”本是指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

南风法则

柔能克刚:温暖是谁都不能拒绝的力量

弱风和南风有一天在天空中遭遇了,可是它们也决定不了到底应该刮什么方向的风,就在天空上争吵不休。这时,它们看见路上有个行人,于是就决定打个赌,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谁胜利,就刮哪个方向的风。

北风发威,顿时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裳得更紧了。北风灰溜溜地败下阵来。这时,南风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便脱掉了大衣。于是南风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胜利。

“南风”法则也做“温暖”法则,它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这则寓言。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

“标杆管理”法则

把对手当作标杆:对手就是最好的学习对象

标杆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当时,日本成为世界企业界的学习榜样。在美国学习日本的运动中,美国的施乐公司首先开辟了后来被他们命名为标杆管理的管理方式。

经过长期的实践,施乐公司将标杆管理定义为:一个将产品、服务和实践与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或是行业领导者相比较的持续流程。

标杆管理的核心就是:以行业最高标准或是以最大竞争对手的标准作为目标来改进自己的产品(包括服务)和工艺流程。

皮格马利翁效应

不要吝啬激励

能上能下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一位国王,他曾用象牙雕刻了一座美女像。他每天看着这座理想中美女化身的雕像,竟然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幕之情。痴情的国王祈求神赋予雕像生命,神被他感动了,就真的让这座美女雕像活了。于是国王便娶她为妻子。

期望或者说希望真的能够变成现实吗?很多人觉得这不过是个神话,可是有两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却专门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

他们来到一所学校,和校方协商要对全体同学进行智力测试。而实际上他们只不过在全体学生中进行了随机抽样,然后便拿着这份名单告诉校方:上面选出的学生智商很高,有很好的天分,要是学校能够加以精心培养,一定会学业有成。校方对这一结果深信不疑,立刻采取了相关措施。果然,在期末测试中,这些学生比其他学生表现出了更高的水平。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证明,正是由于教师和学校对学生们产生了很高的斯望,才使得学生们表现得更加出色。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对他寄予更大的期望,给他更多的关注与激励,于是这个学生就更有信心,表现得更优秀。

这种现象说明对别人期待更高,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于是研究者借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名字,把激励的这种巨大作用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冷热水效应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用不同的秤砣来衡量事物

你的感觉准确吗?不妨做一个实验。

准备三杯水,一杯冷水,一杯热水,还有一杯温水。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你会感到温水很热;但是如果你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就会感到温水很凉。

同一杯温水,温度并没有发生变化,却怎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感觉呢?

这种奇妙的现象就是冷热水效应。

手表定律

找到一只准确的“手表”,然后只相信它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打觅食嬉戏,过着舒服的日子。

有一天,有一名游客穿越森林,不小心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捡到了。于是,每只猴子都开始向猛可请教确切时间,猛可逐渐树立起威望,最后当上了猴王。

做了猴王的猛可认识到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机遇与好运,于是每天努力地在森林里寻找,希望拥有更多的手表。后来,猛可果然相继找到了第二只、第三只手表。但出乎猛可的意料,更多的手表反而有了新麻烦,因为每只手显示的时间都不相同,猛可再也不能确定那只手表上显示的时间是正确的。于是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变得一塌糊涂。

通过这个做事,英国心理学家P﹒萨盖提出:如果只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是几点;拥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手表,却无法确定是几点了。两只手表不仅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这就是手表定律,或者称为萨盖定律。

马太效应

世界是不公平的:强大,才更有优势

马太效应出自《圣经﹒新约》中的这样一个做事:

一个国王远行前,给了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让他们自己决定怎么用,等自己回来时,再来看看他们用这些银子都做成了什么。

过了几年,国王回来了,看到3个仆人,没想到他们已经有了天差地别的差异:

第一个仆人用主人给他的一锭银子做生意,并且又赚了10锭,国王就奖励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用这锭银子放贷,赚了5锭,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战战兢兢地打开一块手绢,说:“主人啊,您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好好保存着,生怕丢失。你瞧,现在它完好无损!”国王听了无奈地笑了笑,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记住了吗?凡是少的,就连他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让他多益善。”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经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并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破窗效应

“亡羊补牢”总比不补要好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共同提出了“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 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衍。

毛毛虫效应

不走寻常路:不要固守本能、经验和习惯

毛毛虫喜欢跟在同伴后面爬行,这种习性是天生的吗?为此,一个研究者专门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找来一个花盆,花盆里面有很多绿草,然后将一些毛毛虫放在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

一会儿,便有毛毛虫开始向前动,其余的毛毛虫也一个跟着一个向前爬。爬了一两圈之后,研究者本以为毛毛虫会很快发现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圈,会马上放弃重复劳动,转而寻找新的方向。

可是没想到,它们就这样在花盆的边缘上一圈一圈地爬,信佛不知疲倦似的,丝毫没有意识到失误就在身边。这样爬了许久后,毛毛虫最终精疲力竭,相继饿死了。

实验的结论就是:明明身边就是食物,可是毛毛虫们总是习惯跟在别人后面,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从而失去了求生的机会。

其实人们往往也存在这样的特点,总是固守于习惯、先例和经验,不思创新,也不敢创新。后来研究者们把这一令人无奈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跳蚤效应

志在高远: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广

跳蚤可以轻松地跳起1米多高,是动物界当之无愧的跳高冠军。为了研究跳蚤的跳高特性,研究者们试着限制跳蚤跳跃的高度。

他们先在1米高的地方放个盖了,然后认跳蚤在里面跳跃。这时跳蚤一跳起来就会撞到盖子顶,它不断地跳就不断地撞,于是跳蚤就变得“聪明”了,习惯了在低于1米的高度跳跃。

过了一段时间后,研究者们拿掉盖子,他们奇地发现,虽然已经没有了限制,但是跳蚤再也跳不过1米了!

人有时候也像跳蚤一样,给自己一个易于满足的目标,结果就只有庸庸碌碌地过一生。不敢想,就注定平淡;不去做,就只能平庸。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就是“跳蚤效应”。

青蛙法则

不为明天做准备,明天就会让你为今天后悔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锅里盛满凉水,然后放进去一只青蛙。青蛙在水中欢快地游啊游啊,丝毫不介意环境的变化。这时,把锅慢慢加热,青蛙对一点点变温的水毫无感觉。慢慢地,水温升高了,青蛙感到了危险,想要从水中跳出来,但为时已晚,因为它已经快被煮熟了!

这就是青蛙法则,警示着人们居安也要思危,别等到潜在的危险变成末日时才哀叹回天无力。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