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1-02-17 10:01:38
9346 字 · 1492 阅 · 0 评 · 0 赞

第六课  框架:用钻石法则来搭建框架

一、为什么要有框架

框架,它首先是建筑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建筑工程中,由梁、柱等联结而成的结构。我们现在的建筑,大多数都是框架结构的房子,也就是先用钢筋混凝土修一个框架,然后再做墙体砌筑,接着再做给排水、消防、电气安装及室外配套工程,以及室内外装饰,最后买家具电器,就可以入住了。

由建筑引申到写作,框架指的就是文章的的组织、结构。一座楼房的框架结构有问题,它就容易倒塌;一篇文章的框架结构有问题,绝对不是一篇好文章。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框架结构,你根本就写不出文章来。无数的人拿到题目而无从下笔,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无法建立文章的框架结构。

写文章是需要框架的,尤其是写实用性文章,尤其是写较长篇幅的实用性文章。这就像建房子,如果没有一个图纸,边建边想,边想边建,一定会建成一座烂尾楼。正常的情况,你手里边必须有一套蓝图,它描绘出了你想修建的那座房子完成后的样子以及内部结构。写作也是这样,最好的情况是,你在下笔之前,已经打好腹稿,心中已有文章写成之后的样子,至少是一个提纲和大致的模样。

顺便说一下,有的人比较讨厌那种条理分明的文章,甚至以讽刺的口吻称之为“八股文”,认为文章就应该写得文采飞扬、汪洋恣肆、一泄千里才是好文章,不能表现出明显的理性成份,甚至故意隐藏文章的逻辑线索。我觉得,不论写作还是演讲,都必须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两者的平衡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美国作家艾丽斯·马蒂森在《写作课》一书关于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的一段话我是非常认同的,不妨抄录如下:

完全依循感觉自由挥洒,但却弃理性于不顾的写作方法,当然可以表现出更强烈的生命力。不过这样的作品往往会有诸多问题,比如指代不详、结构松散、主题凌乱,或者某些方面啰啰嗦嗦,但其他方面又漏掉了重要元素。即使有一些美感,也会被通篇的陈词滥调和作家的自我沉溺毁灭殆尽。失去理智的情感宣泄满足了业余作家的自我表达欲,但读者显然无法从中得到愉悦的阅读体验。从另一个角度讲,理性写作确实可以让作品更合规范,但如果完全摒弃感性元素的话,往往又会使作品缺乏生命力。可以说,为追求理性而抛弃感性,这本身就不理性。

当然,不同的文章,理性与感性的成份、比例肯定有所不同,其框架结构在表面上的显现也是不同的,有的一眼就可以看出其结构,有的则把结构隐藏起来,若隐若现。我们通过下面这张图,可以大致区分不同文章框架的显与隐。

图片1

我们可以按文章框架显与隐的程度分为五种情况:

左边第一种是最极端的、框架不明显的意识流结构。意识流是一种文学流派,这个流派的小说特别注重对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的描述。意识流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来的,他认为人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我在此借用意识流这个概念,就是用它来指代框架最不明显的文章:诗歌和散文诗,它们几乎就是意识流的直接呈现。

当然,这种意识流结构并非全然没有结构,只不过一般人看不出来而已。我们不妨拿一篇散文诗来分析一下。这是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写的脍炙人口的《青春》,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佐良先生翻译: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拟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 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一旦天线倒塌,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散文诗虽然形式上比较散甚至非常散,但是,作者的思路即文章的框架结构我们还是可以用“元写作”的方法还原出来的。也就是说,散文诗也离不开“问答思维”。整体而言,《青春》是一个经典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即“空-雨-伞”结构,后面的章节我会专门介绍),分别回答了三个立题:青春是什么?为什么要永葆青春?怎么永葆青春?

左边第二种叫藤蔓形。藤蔓这类植物,由于它的茎比较软,不能直立,所以就弯弯曲曲地长,如果有几根一起长,就会纠缠在一起,很难理出头绪。这种类型的文章包括散文与随笔,其特点是所谓“形散而神不散”——话虽如此,许多散文与随笔还是不太容易看出其结构的。

位于中间的是跳磴石形。跳蹬石这种东西,你可能在乡下或某个风景区见过,我至少在湖南凤凰古城是见过的。跳蹬石就是在河道上水浅的地方垒些起的相距不远的石头,人们可以踩着这些石头过河。对于写作来讲,跳磴石结构也可以称为“公交车线路”结构。你想象一下,要从此岸到彼岸,如果河中间没有若干跳磴石,你怎么过得去?你把每一块跳磴石都当成一个问题,而之间的距离则是在回答问题。假如你提出10个问题,回答完毕,文章就完成了。我们看到的多数文章,比如评论、小品、新闻、演讲稿,等等,其结构差不多都是跳蹬石形。

大约在20岁的时候,我买到一本美国人写的关于写作的书。书名已经记不得了,书也弄丢了。那本书教会我一生都受用的,一种用关键词串联的写作方法。打腹稿的时候,先充分的联想,想到的关键句、关键词就用笔把它写到纸上,然后进行有逻辑顺序的排列。下笔写文章的时候,就围绕那些关键词和关键句一个一个展开,关键句和关键词用完了,文章也就写完了。这个方法,差不多等同于跳蹬石的方法。

右边第二种是乔木形。乔木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乔木形结构的文章,其框架结构比较明显,也就是说文章的条理比较分明。文案、公文、论文,等等,很多都是乔木形结构。

右边第一种是格式化。格式化也可称为条文化,这样的文章,大都使用至少多级序数词来对内容进行分割,条理非常清晰,框架结构一眼就能看出来。写法律条文、合同文本、规章制度等文章,必须用这种形式。

所有文章从框架来看,有两个极端:一端是纯意识流,一端是格式化。但是,这其实都只是形式上的差别。意识流表现得更随意,格式化表现得更刻意。就像我们所有人都要穿衣服这件事,要穿,这是理性,是必须,而如何穿,穿得随意还是讲究,只是形式的不同。

我是一个非常重视逻辑的人,因此我总是强调,写文章如果没有逻辑,就容易让读者陷于混乱。当然,一部分文学类的文章也许可以不重视逻辑,而只需要通过意象的呈现与情感的渲染,令读者感受到某种情感冲击就达到目的。但非文学类的文章,没有严密的逻辑,就不可能是好的文章,更不可能有让人理解与被说服的力量。

非文学类文章,必须以理性的思维来搭建框架,建立严密的逻辑结构,然后再借助感性的思维来让文章的内容丰满与多姿多彩。这就像一座楼房,土建部分必须遵循理性主导的科学原则,而装修部分可以遵循感性主导的艺术原则。

在此,我要顺便为“八股文”申辩一下。“八股文”作为古代科举考试的规定文体,已经被批得差不多体无完肤,但是,我认为这有点像倒洗澡水把小孩儿一块倒掉一样,把原本有可取之处的“八股文”彻底否定了。

我认为,绝大多数的“八股文”内容空洞无物,不能起到“代圣人立言”的作用,自当作糟粕摈弃,但是作为一种文章的格式,还是有可借鉴之处。君不见,唐诗、宋词、元曲不一样有格式要求吗?西方古典戏剧,不也要遵循“三一律”吗?“文无定法”本是对创新的要求,但是说文章可以随便乱写,不需要框架结构,那一定是胡说八道。

我要想强调的是,框架虽然给我们的思维制造了某种约束性,但这种约束性却有利于思想的表达。正如中国古代的格律诗词的经典篇章,它们是中国古典诗词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完美集合。所谓格律,就是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如果没有那些格律的规范、限制和约束,还能够流传下来那些美妙的经典篇章吗?

按照词的格律作词,因为必须严格地按照格律选字用韵,所以叫做填词。我经常把“元写作”也称为“填空式写作”,这有点类似于填词。不过,“填空式写作”是指通过提出一系列疑问搭建框架,然后往框架里面填充内容。没有一个好的框架,你就会想到哪、写到哪,很快你就会感觉写不下去。就算勉强写出来,也自觉不堪入目。

总结一下,为什么需要框架?从作者来讲,有利于组织语言,而不致于信马由缰,不着边际;对读者而言,有利于阅读,非常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与文章的脉络。

二、钻石法则是什么

如何搭建框架?现在开始上干货——“钻石法则”。钻石法则是我传授的写作与演讲的核心技术,其关键用途就是搭建文章和演讲的框架。钻石法则用公式来表示如下:

钻石法则=三段论+三点式

走路或者开车有线路,我们把它画下来,就叫作地图。写作与演讲则有思路,把这个思路画成一个图形,就有点像一颗钻石了,因此我把它称为钻石法则。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这个钻石法则非常值钱,堪比钻石甚至超过钻石。

960942-bcf46348a759c89a

钻石法则的“三段论”指的就是平常所讲的“开头”“主体”和“结尾”,“三点式”则是指主体部分分成三点。

简要说明一下钻石法则如何运用:开头部分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叫“立题”);接着进入主体部分,这时候要展开三点至五点或更多点来回答立题;结尾部分时写上几句话,或总结,或强调,或呼应,或升华。钻石法则写文章,就这么简单。

我们都知道,一幢住宅商品楼,如果一层有10套房,一共30层,总共就有300套房子,也就是说,300套房子构成一座楼。

其实,我们写作也是如此,话语是由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子,句子组成段落,段落组成意群,意群再组成篇章。但是,这是一种表面的划分,并不能够让我们对文章的构造有深刻的理解。

“意群”在一篇文章里面,是非常关键的要素与概念,可是因为它相对隐形而被我们忽略。从内容上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果逻辑清晰的话,总是由一段或几段话语来说明一个观点、一个事件、一个物品、一个人物,这就是一个意群。一个意群即一个基本单元,通常可以用一个钻石法则来构造。为了叙述的方便,我把按照钻石法则写成的一段文字称为一颗钻石。

一篇文章,可以由一颗钻石构成,也可以由两颗、三颗、四颗或更多颗钻石构成。后面我会再详细说明复杂的文章结构的方法,这里只要各位记住这一个等式:

一颗钻石=一个意群=一个基本单元

一个基本单元,就像一座幢楼的每一套房子,其基本结构、框架相同或者相似,合起来就成了一幢楼。一套正常的房子,应该是这么构成的,入户门一进去,就是客厅,四周则分布有主卧、次卧、厨房、卫生间、阳台,等等。有哪一位设计师创新设计成一进入户门就是卫生间,然后是主卧,接着是厨房,穿过去是阳台,再回到客厅呢?这一定是精神病大师设计的了。

钻石法则这个框架,名字高大上,其实它就是“总分总”结构。但是,按照一般的理解,“总与分”的关系是,总:提出一个观点,或者是概括性的结论;分:对观点或结论展开进行阐述、分析、论证与说明。这个说法没有错,但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彻底讲透。

我要特别提醒各位读者:“总与分”的本质关系,是问与答的关系。也就是说,开头的总,无外乎是在交待背景由来和基本观点之后,提出一个问题;后边的分,即主体部分展开三点或多方面回答。

总  =  问

分  =  答

明白“总与分”的关系是“问与答”的关系,你是不是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不明白总与分关系是问与答的关系,只看到表面的总与分,就没法弄清文字前后的逻辑关系,写起来就没有章法。

下面我拿一个例子来说。以下的文字源于《即兴评述话题宝典》,高考时艺考生的参考书。里面有200多个题目与范文,但我把它作为反面教材介绍给大家,因为里面的范文基本上都是“散文”。

有这么一个题目《学生有必要穿统一的校服吗?》,它给出的范文如下:

我觉得学生应该穿统一的校服上学。对于学生来说,校服是身份的标志,就像社会上某些职业需要穿制服一样,穿校服易于辨识学生的身份,而且也能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让学生统一穿校服,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而且还可消除当前越来越突出的学生讲穿着、讲排场、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而且,穿校服可加强学生的纪律性,它可以随时提醒学生,使之认清自己的身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总之,我觉得穿校服上学有很多好处,所以我支持学生穿校服的优良传统。

大家看了这篇“散文”,你能够迅速地把握要点吗?恐怕很难。我在小学上语文课的时候,最怕老师叫我们把某篇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概括一下。训练我们的概括能力倒是必要,但是我常常想,那些作者为什么不在写作的时候就概括清楚呢?这不是坑人吗?

下面我把它重新按照“钻石法则”梳理一下,大家再看看如何。

我赞成学生穿统一的校服上学。为什么我赞成呢?因为这样可达到“三个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统一穿校服,有利于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穿校服可加强学生的纪律性,它可以随时提醒学生,使之认清自己的身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第二,有利于避免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由于社会贫富悬殊加大,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与消费观念差别极大。让学生统一穿校服,可以消除当前越来越突出的学生讲穿着、讲排场、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也可以保护贫困与普通家庭的学生减少心灵伤害。

第三,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对于学生来说,校服是身份的标志,就像社会上某些职业需要穿制服一样,让学生统一穿校服,不仅易于辨识学生的身份,而且有利于社会各界重视对学生群体的保护。

总之,我觉得穿校服上学有很多好处,所以我赞成学生穿统一的校服上学。

我用钻石法则梳理之后,这就成了一篇很好的“钻石法则”范文,框架结构清晰,让人一目了然,而不再是“散文”,令人不得要领。开头部分:开篇的句子,开宗明义,表明观点。接着我就立题——为什么人赞成?整篇文章就是在回答这个立题。然后是过渡句,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可达到“三个有利于”。主体部分:分成三点分别展开,而且这里我作了概括提炼,用的是同构法,以后会专门讲概括提炼。而其中的文字,我只是照原文合并同类项,重新排了一个顺序,适当加了几句话,以保持结构均衡与意思连贯。结尾部分,作一个小结,强调自己的观点。

也许有人会说,所有的文章你都按这个钻石法则来写,岂不是千篇一律吗?

这话要分两头说,一方面,我前面讲过,钻石法则的运用当然是有变化的,后面还会专门讲。另一方面,即使你用钻石法则这个套路来一篇文章一颗钻石这样写,依然可以写出好文章,只要你的思想观点够独到、深刻。

星云大师写过不少的书,他的好多文章都是遵循钻石法则而写成。如果你有兴趣,推荐你去买《越不怕死,活得越好》来看看,整本书全部文章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框架结构。现在抄录其中《生命的拥有》一文如下:

在现实生活里,一般人都希望拥有钱财,如果能够拥有百万家财,良田万顷,甚至儿孙满堂,就觉得人生真是美满无比。然而拥有钱财不一定幸福,金钱是水、火、盗贼、贪官污吏、不肖子孙等“五家共有”,就算拥有它,也是烦恼重重,危险不已。儿孙绕膝,虽是福气,但是有“福“必定也会有“气”,所以也不是最好的拥有。那么生命中应该拥有一些什么呢?

一、要拥有时间。佛经说:“生命在呼吸间。”有时间才有生命,没有时间就没有生命,所以有时间的人要爱惜时间。爱惜时间就是爱惜生命。不守时,不惜时,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中国俗谚有谓“阎王叫人三更死,绝不留人到五更”,所以当我们拥有时间、享有生命时,就要好好利用时间,为人服务、奉献,让生命发光发热。

二、要拥有安全。安全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因为拥有财富,财富不安全;拥有权利,权利不安全。拥有财富的人,容易遭人觊觎;拥有权利的人,容易遭人嫉妒、障碍。一般人为了要求得安全的生活,必须建房子,住在房子里面才安全;出门行走时,道路要平坦才安全;航海的人要有救生艇才安全。但其实真正能保障一生安全的,是要培福修慧,要积德行善,要有高尚的人格,这才是人生最好的保障。

三、要拥有因缘。人是活在因缘里,没有阳光、空气、水,乃至士农工商的助缘,生命就无法存活。例如,有人因为没有空气而闷死,有人因为缺少温暖而冷死。生命要具足各种因缘才能生存,人要具足各种因缘才能成事,所以做人要广结善缘。

四、要拥有希望。人的日子不是一天就过完的,也不可能天天是过年。在平常的生活里,要拥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动力。尤其然要有未来,有未来才有希望,人是活在希望里。为什么有的人会自杀?就是因为没有希望。小孩希望长大,青年希望创业,老人希望儿孙成才,穷人希望致富,凡人希望成圣。有希望才有未来,有未来生命才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所以,人不一定要拥有一时的、有限的金钱财富,最重要的是拥有时间、安全、因缘,以及无限的希望与未来,这才是人生应该拥有的宝藏。

三、常见的框架结构

直接套用钻石法则,一颗钻石就可以构成一篇较简单的文章。但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需要较长篇和较复杂的结构来写作。也就是用多颗钻石来构成一篇文章。在讲述与立题的性质相关的通用结构之前,我跟大家介绍三种纯结构形式的三种通用框架:

第一种,哑铃形框架。这是由两颗钻石构成,即有两个立题的文章。开篇之后,先立一个题,展开三点回答;稍微过渡一下之后,再立一个题,接着又展开三点回答。一篇文章就这么完成。

第二种,鱼骨形框架。这是由多颗钻石构成,即有多个立题,则适用于长篇的文章。开篇之后,就是不断地立题,不断地展开三点式的回答。长篇的学术文章或工作报告,往往要采用这样的框架。

第三种,金字塔形框架。这也适用于长篇文章,它其实就是大钻石套小钻石,也即在主体部分解成三点之后,每一点又再立题,往下分解为三点,这样,整个文章就分成了九点。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再往下分三点,也就是大三点下面有中三点,中三点下面有小三点,整个文章就分成了二十七点。

下面介绍跟立题性质与逻辑相关的四种叙述模式。我反复讲过,我们写文章,就是在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种类型的“元问题”。如果你还记得的话,那就非常容易理解以下所要讲的通用结构,而且理解之后你可能融会贯通了。

从议题开始

所谓议题,指会议讨论的题目。如果要跟领导写一个讲话稿,而讲话往往会涉及多个议题。因此,讲话稿就可以从议题开始设计结构:

开头——简要说明会议背景。

主体——今天我想讲三个问题:一、营销。营销上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二、研发。研发上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三、生产。生产上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结尾——概述问题及原因,提出总体性要求。

说明:这种方法就是从“是什么”开始,而且三个话题完全可以各自独立,也可以视为三个讲话,而每个话题分别讲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从问题开始

这里的问题指的是毛病、欠缺、不足。写文章时,可以直接切入问题,并以此来设计文章结构:

开头——简要说明写作背景,交待要写的话题。

主体——我认为公司的营销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销售政策不当。为什么说有问题?建议怎么调整?第二个问题:渠道开发力度不够。为什么说不够?怎么加大力度开拓渠道?第三个问题:销售人员缺乏战斗力。为什么缺乏战斗力?怎么提升销售人员战斗力?

结尾——概述问题及原因,提出总体性要求。

说明: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从“是什么”开始。开始的问题是:公司的营销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呢?然后分别从三个问题展开陈述,分别讲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从观点开始

许多人讲话时喜欢说:“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讲三句话……”,这就是一种从观点开始的讲话结构方式。其实,许多文章也用这种方法。

开头——简要说明写作背景,交待要写的话题。

主体——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要讲这个观点?怎么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负责?第二个观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为什么必须有美好的向往?怎么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第三个观点:不讲过程,只讲结果。怎么理解这句话?为什么只讲结果?怎么才能有结果?

结尾——概述现状,提出希望和要求。

说明:这种方法也是从“是什么”开始的。开始的问题的:今天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三个观点是什么呢?然后围绕着三个观点,分别展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陈述。不过大家要注意,那三个观点其实也分别回答是三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负责?答: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怎么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答:不讲过程,只讲结果。

从原因开始

比如,你文章的题目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害怕公众演讲?》,这个题目已经表明,你要讲的内容就是分析原因。因此,你可以用原因来构建文章结构:

开头——简要交待要写的话题。

主体:为什么很多人都害怕公众演讲?我分析有三个原因:一,不重视。不重视的表现怎样?为什么会不重视?怎么重视起来?二,缺训练。缺少训练的表现?为什么会缺少训练?怎么加强训练?三,没经验。没有什么经验?为什么会没有经验?怎么增加经验?

结尾——概述原因,简要提出建议和希望。

说明:这种方法就是从“为什么”开始的。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原因都分别展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陈述。

从办法开始

讲办法就是讲“怎么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直接为读者上“干货”,切入“怎么办”。比如:

开头——简要交待要写的话题。

主体——今天我跟大家探讨一个题目《怎样讲好一个故事》。第一,要讲离奇的故事。什么是叫离奇的故事?为什么要离奇?怎么找到离奇的故事?第二,要有激烈的冲突。什么叫冲突?为什么需要冲突?怎么表现冲突?第三,要有意外的结局。什么结局是意外的?为什么要有意外的结局?怎么让结局超乎预料?

结尾——总结方法,强调重点。

说明:这种方法就是直接从“怎么办”开始的。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建议都分别展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陈述。

本章结尾前,我想请大家本书翻回到第一章,再看看一篇文章《为政者三戒》,我想跟大家从框架结构方面做一个简要的解读。这篇文章的三个特点要提醒大家注意并借鉴。

第一,这是一篇符合钻石法则规范的文章。开篇第一段是全篇的引子,主体部分分三点陈述,结尾没有专门写一段,直接在主体部分的第三点写完后戛然而止。

第二,这是一篇金字塔结构的文章。主体部分先展开大三点,然后第一点戒浮下面又讲了三点:力戒思想浮躁、力戒作风漂浮、力戒形象轻浮;第二点戒贪下面也讲了三点:一不能贪权、二不能贪财、三不能贪色;第三点戒俗下面也讲了两点:一方面要择善而交,另一方面交友要有度。

第三,这是一篇“从办法开始”框架的文章。所谓“戒”就是“不要做”的意思,就是在讲怎么办。作者提出了戒浮戒贪戒俗三点建议,每一点下面分别讲了为什么和怎么办,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都讲了。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