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1-02-17 10:03:33
10254 字 · 2028 阅 · 0 评 · 0 赞

第十二课  套路:经典谋篇布局结构方法

谋篇布局这个问题,我认为大多数的作文课与作文书都没有讲明白,虽然讲了不少内容,但是,究竟什么是谋篇布局,如何进行谋篇布局,都没有给出有用的答案。

在我看来,篇篇布局必须解决四个问题:表达的重点、叙述的顺序、整体的结构、材料的取舍。而这四个问题,本书的“元写作”理论则给予了最佳解决方案。下面所介绍的经典结构方法,可以让大家轻松地解决谋篇布局的问题。它们都是先贤的思想方法、理论与工具。对于写作来讲,看起来虽然是在介绍或者借用,但是,我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元疑问”和“问答思维”,彻底打通了它们之间的底层逻辑,使所有人明白,那些表面上看似不同方法,其底层逻辑却是完全一样的。这些经典结构,在写作中都可以直接套用。但是,我更希望大家通过认真的研究、反复的练习,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12.1 空-雨-伞法

麦肯锡咨询公司有一个著名的“空-雨-伞”陈述模式,非常形象而且容易记忆。我在日本专家安宅和人的《麦青锡教我思考武器》一书中看到过介绍。安宅和人的解释是:

空:XX是问题。(确认课题)

雨: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查明这里才行。(深掘课题)

伞: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这么办吧。(做出结论)

这个解释能看得明白吗?可能似懂非懂。安宅和人还进一步以“出门要不要带雨伞”这个生活话题来解释:

空:“西边的天空好晴朗啊!”

雨:“以现在的天空来看,短时间内应该不会下雨吧?”

伞:“这样的话,今天就不用带伞出门了。”

虽然“空-雨-伞”的这个解释感觉挺形象,但是许多人觉得操作起来不得要领。一个跟我学习写作的一位咨询顾问评价说:“樊老师对这个‘空-雨-伞’方法的解释真是太透彻了。我买过日本麦肯锡前员工写书,都没有把这个方法讲得如此透彻,甚至包括大前研一,都没有把这个方法讲明白。更为绝妙的是,这个方法竟然和樊老师的三个元问题的结构如出一辙。而相比而言,樊老师的方法更加易于理解和应用。问答思维确实是一个精妙的体系。我家那些挂羊头卖猪肉的麦肯锡的书,可以扔掉了。”

得到学生如此高的评价,我非常欣慰!重点不是我得到肯定,而是说明我讲的方法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我们来看看我是怎么解释的呢?如果我们将“空-雨-伞”与三个“立题”对应起来,你就会豁然开朗:

空:是什么——罗列现象,明确话题

雨:为什么——指出问题,分析原因

伞:怎么办——指明方向,提出对策

“空-雨-伞”法其实就是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立题串连起来,讲述一个完整的话题。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雨”中“问题”指的毛病、欠缺、不足。因此,为什么所分析的,也是这个问题发生或存在的原因。也就是说,“空-雨-伞”看似主要用来讨论“客观是什么”的问题。比如:

空,是什么:公司的产品开发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雨,为什么: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

伞,怎么办:怎么提升公司的产品开发水平?

不过,“主观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会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立题来完整地讨论,只是我们不能把这种结构简单地等同于“空-雨-伞”法。比如:

空,是什么:我的理想是什么?(这属于“主观是什么”)

雨,为什么:为什么我有这样的理想?

伞,怎么办:我将怎么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空-雨-伞”法,我在此抄录一篇文章《ETC遇到的问题需系统解决》,它发表于《经济日报》2016年10月10日,是一篇典型的“空-雨-伞”的结构的文章: 

日前,从交通运输部传出消息,下一步将加快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截至2016年9月28日,我国ETC全国联网已有整整一年。一年来,联网区域共建成ETC专用车道13291条,较联网初期增长近1倍;ETC用户数近4000万,增长近7倍;日均交易量800万笔,占高速公路通行量的28.65%。可以说,拿出了一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答卷。

短短几年内,我国ETC联网系统已成为全球里程最长、站点最多、客户规模和交易增长最迅速的高速公路智能化收费系统,这是因为ETC显现出的优势。

首先,ETC大大提高通行效率。根据初步测算,一辆汽车通过人工车道平均用时14秒,而ETC能缩短到3秒。全国ETC联网还打破了我国高速公路分省管理、分省运行、分省服务的传统格局,使全国高速公路进入了“一张网”的新时代,可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流量控制,提高通行效率。

其次,ETC有效降低高速公路成本。与传统的人工收费模式相比,ETC可以节约近87%的收费站扩建费用,降低约20%的人工与服务成本。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加快收回投资、保障养护费用,对高速公路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再次,ETC更加环保低碳节能。由于ETC实现了不停车收费,车辆在过收费站时减少了换挡、刹车,减少了废气排放。经交通部门初步测算,ETC联网运行一年来,共节约车辆燃油8万吨,能源节约效益约7亿元,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90吨、碳氢化合物排放634吨、一氧化碳排放2.38万吨。

虽然发展迅速,但我国ETC目前的使用比例不足三成,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不够高,也未能充分发挥联网作用。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甚至会出现ETC车道比人工车道更拥堵的情况。这些问题,需要系统解决。

硬件要进一步完善。虽然ETC全国联网已有一年,但有些收费站特别是小的收费站,ETC硬件设备不全或不投入使用,有些ETC用户不得不手动刷卡或人工缴费,影响了使用积极性。还有一些收费站虽然启用了ETC系统,但反应不灵敏、经常出故障,造成拥堵,也影响了ETC的进一步推广。这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解决硬件“卡脖子”的问题,真正发挥联网作用。

服务要进一步跟上。近年来,随着推广力度的增大,ETC办理手续日益简化,但也有部分地区手续复杂、费用较高。同时,随着安装ETC车辆的增多,有些收费站并没有相应增加ETC车道,造成高峰期拥堵。这些需要高速收费部门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构建规范便捷的ETC客户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宣传推广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当前,对ETC认知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车主认为不经常跑高速没有必要办卡,有些嫌办卡缴费麻烦,这意味着宣传推广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ETC拥堵还有许多人为因素,比如有些没有安装ETC的车辆挤占ETC通道,也要通过宣传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此外,交通管理部门还应加快探索实现ETC系统在公路服务区、城市停车等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如果这些能够实现,将更加丰富ETC应用场景,提高ETC的含金量。

我来跟大家解读一下。这一是篇典型的“空-雨-伞法”结构的文章,分别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立题来组织文章。当然,在具体运用上还是稍稍有些变化,即在“为什么”和“怎么办”之间,加上一个“是什么”,即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是什么:中国ETC发展的现状如何?答案包括事实与评价。事实是一堆数据,评价是一句话:短短几年内,我国ETC联网系统已成为全球里程最长、站点最多、客户规模和交易增长最迅速的高速公路智能化收费系统。

为什么:为什么要大力发展ETC?答案包括ETC的三大优势:ETC大大提高通行效率,ETC有效降低公路成本,ETC更加环保低碳环能。

是什么:这是一个过渡段,ETC还存在什么问题?简要列举了使用比例不足、未能充分发挥联网作用、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怎么办:如何系统解决ETC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答案包括四个方面:硬件要进一步完善,服务要进一步跟上,宣传推广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加快探索EPC系统的广泛运用。

这个组织结构与叙述逻辑,可以称为人类思考与表达的“终极模版”,不论演讲还是写作,一般情况下,大的思路都离不开这个套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2.2 四圣谛法

2500年前古印度的一位老师悟出的“四圣谛”,它既是思考方法,也是表达逻辑。我在2003年的时候跟中国民族大学的谢路军教授学习哲学,第一次接触到“四圣谛”就被它所震撼。

抛开“四圣谛”的具体内容,那位老师其实是提出了四个关键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独到的答案,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思想。“四圣谛”堪称一个终极思考与表达模式。将它结合“立题”,我们就某个话题发表演讲,可以用四个立题即分为四个部分演绎:

苦:现状是什么?现象、特征、表现、问题,等;(客观是什么)

集:为什么是这个现状?原因与理由,主观与客观分析;

灭:目标是什么?不满足于现状,或者希望更好,期望、目标与愿景是怎么样的呢?(主观是什么)

道:怎么实现目标?具体的方法、措施、方案、步骤、对策、要求。

大家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四圣谛”法与“空-雨-伞”法几乎是一样的:空对苦,雨对集,伞对道,只不过前者在“雨”和“伞”之间加了一个“灭:目标是什么”,把目标展开讲得更详细一些罢了。

而事实上,“空-雨-伞”法的“雨”和“伞”之间原本隐含着一个“目标是什么”,因为,接下来的“伞”即关于“怎么办”那个立题,句子当中一定包含着一个目标,比如“怎么快速提升自己的演讲水平”这个怎么办的立题之中,“快速提升自己的演讲水平”不就是一个一带而过的目标吗?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世界上所有的思想家、理论家都是以“四圣谛”这种模式在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以我的演讲理论为例:

苦:人们常见的演讲的问题有哪些?

集: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

灭:完美演讲的标准或目标是什么?

道:怎么提升演讲水平?

我正是把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与他人的经验总结起来,正确地而且有创造性地回答了上述四个问题,就形成了我的以“钻石法则”为核心技术的演讲理论体系。

12.3 ORID法

由约瑟夫·马修创立并由加拿大文化事业学会(ICA)发展起来的ORID焦点讨论法,又称为焦点呈现法。可以运用于任何的主题,它引导我们在四个层次上进行有焦点的讨论。作为一种演讲的结构,它也非常经典。与钻石法则的“立题”对应起来如下:

O 客观性层次(Objective)。描述目前面临的事实、问题与外在的客观情况。——客观是什么。

R 反应性层次(Reflective)。面对外在的事实时,我们体会到的内在的反应,即我们的判断、态度、观点如何。——主观是什么。

I 诠释性层次(Interpretive)。解释主观判断,寻找原因、意义、价值、重要性和理由。——主观为什么。

D 决定性层次(Decisional)。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建议、对策、措施、办法和决定。——怎么办。

把这个ORID法简化一个,就是:事实——观点——原因——对策。

ORID法与空-雨-伞法的区别在哪里?其实它们可以说是一个套路,ORID法不过是把“空”分成了客观是什么(事实)和主观是什么(观点)两个部分,然后为什么部分紧扣观点展开论证罢了。

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新闻评论都会采用这个套路。开篇写“据媒体报道,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这就是O,在讲客观是什么;接着会表明作者对事件的基本观点,这就是R,在讲主观是什么,比如说它是一个好事,或坏事,也就是对事件进行表态、评价;然后就开始论证自己的观点,就是讲I,通过事例、数据、理论、名人名言等进行论证;最后,文章的结尾写一段建议,就是D,告诉我们该怎么办。

据说,马修的这个ORID法是从艺术作品欣赏发展而来的。这非常好理解。比如我们欣赏一幅绘画作品,首先是我们看到那幅画究竟画了什么——客观性层次,接着是我们心里感受到到什么——主观性层次,再接下来是我们结合主观与客观的信息,进行某些解释——诠释性层次,最后作出决定,买下那幅作品,或者因为不喜欢以后再也不看那个画家的作品——决定性层次。

事实上,ORID是一个完全符合人性的认知过程,因此,除了写作之外,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一个新闻事件也基本遵循这个逻辑发表意见,与人聊天的时候也可以遵循这个逻辑,而上台发表演讲当然也可以采用这个经典结构。比如,你要准备一个演讲稿,你按照“ORID法”,把讲稿分成四段,绝对八九不离十:

第一段:O就是Objective (客观性)。开头的时候,讲“客观是什么”,讲故事,讲经历,要特别,要有细节。当然,也可以讲现象,讲问题,概述一件事情。这一段可长可短。但是,如果讲的故事不够精彩吸引人,那就简短一点。

第二段:R就是Reflective(反应性)。对前面所讲的内容进行评价、定性,就是讲“主观是什么”。这里一定有你自己的观点——对,就是观点,你对前面所讲的现象、经历、故事,所形成的观点——就是“表态”。这一段一般不用太长。

第三段:I就是Interpretive(诠释性)。前面讲了你的观点,这里就要跟着解释、证明、诠释你的观点,就是讲“为什么”。如果你认为某个现象不好,你就证明它为什么不好。如果你认为某个说法、想法是好的,你就证明它是好的。如果你说某种行为很特别,你就解释它为什么很特别。这一段要学会以小见大,把一件小事放到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畴去思考,就是俗话说的“上纲上线”。

第四段:D就是Decisional(决定性)。结尾这一段,就是讲“怎么办”。你可以就解决某个问题、达成某个目标、实现某个愿望,提出具体可行的一二三条建议。如果你是推销产品,就告诉别人怎么购买;如果你是推销一个思想,就告诉别人怎么获得这个思想;如果你是推销一种习惯,就告诉别人怎么养成这种习惯;如果你是推销一种方法,那就告诉别人怎么掌握这种方法。这种讲法,可以讲长一些,当然,你也可以说一句话,号召别人干什么。

12.4 辩证法

辩证法是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辩证法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一种相当古老的思维传统了,从《易经》《老子》那里,我们都可以找到无数辩证法的经典论述。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依然逃不过辩证法的套路。从写作来讲,它既是思考法,也是文章的结构工具。

我们经常需要对具有争议性某一现象、言论或行为发表意见,往往会遇到正反两方面观点对立。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坚定地站到某一方,也可能会觉得双方都有理,那我们该如何来构思和表达呢?

按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观点,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所谓“正题”、“反题”、“合题”,其实是绝对精神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正题必然地派生出它的对立面——反题,并且和反题构成“对立”,最终二者都被扬弃而达到“统一”的合题。黑格尔为“正反合”逻辑打的比方是这样的:一颗麦粒,开始只是麦粒(正),但它实际上已包含了突破自己、否定自己的因素,这就是要长成麦苗。当它真的长成麦苗时,就不再是麦粒了,而是达到了麦粒的对立面(反)。麦苗最后还会成熟结种产生新麦粒。新麦粒不是麦苗,也不同于原来的麦粒,而是两者综合的产物(合)。

我们在此不再讨论黑格尔的哲学。如果我们辩证法即正反合的三个阶段,结合“立题”,可以这样来构思文章:

开场——抛出话题(是什么,指出两个对立的观点);

正——正面肯定(为什么,有什么好处);

反——反面否定(为什么,有什么不好);

合——综合平衡(怎么办,如何达成正与反的平衡,做得更好)。

12.5 六顶帽子法

六顶帽子思考法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波诺提出来的一种头脑风暴方法。它既是思考法,也是表达法,我们完全可以借用这个结构来撰写文章或发表演讲。

遗憾的是,许多人对六顶帽子法的理解过分执着于帽子的颜色,以及对戴上某个颜色的帽子所提出的要求,但是他们却忘记了每一顶帽子究竟是在要求我们做什么事。六顶帽子的颜色与思路指向如下:

1、白帽子:事实陈述。

2、红帽子:措施或目标选择(以下思路要紧扣此措施或目标)。

3、黑帽子:负面因素(困难、问题、危害、劣势、局限、风险)。

4、黄帽子:正面因素(好处、利益、优势、有利条件)。

5、绿帽子:解决办法(具体的)。

6、蓝帽子:总结决断。

当我们用“立题”来还原这六顶帽子时就会发现,六顶帽子法其实可以说是“空-雨-伞”法、辩证法、四圣谛法的组合。大致就是这样的思路:

白帽子——空——苦:客观是什么?(现状)

红帽子————灭:主观是什么?(措施/目标)

黑帽子——雨——集:为什么实现目标很难?(原因)

黄帽子——雨——集:为什么要/能实现目标?(原因)

绿帽子——伞——道:怎么实现目标?(办法)

蓝帽子——最终的决定是什么?


除了上述这些经典的框架结构可以用于写作套路之外,还有麦肯锡公司关于提案陈述的SCQA法、台湾中兴大学离昆谟教授关于推销的FABE法、尼尔·雷克汉姆创立的SPIN销售法、世界500强公司面试时可用的STAR法、美国演讲家博恩·崔西的PREP、《华尔街日报》记者法布隆代尔发明的六维故事法,等等,也可以作为写作谋篇布局的套路。但是,这里就不再一一说明,大家可以自己在网上去查找资料学习。

最后我想再在知乎网上抄录一篇文章,让大家领会谋篇布局的套路。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有一种穷人思维,叫“幸存者偏差”》,作者叫“财如人意”。

去年年初,有个朋友总在跟我说想转行去做互联网,我感觉挺疑惑的,因为他在原来的公司做的挺好,都已经到了管理层,虽然公司不是特别高,但基本的生活保障是没有问题的,并且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后来才知道,朋友之所以想做互联网,是因为他看自己的表姐在农村老家拍小视频、做直播挺赚钱的,有的时候一个视频就能赚好几千。

他想着,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也能在互联网上跟表姐一样捞到一桶金。

可最后的结果却是,朋友离职半年后,一直在不停的交学费学习如何做视频、直播,然后自己也在不停的发作品,可收益微乎其微,让朋友甚是懊悔。

像朋友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陷入了“幸存者偏差”的思维当中了,现在视频直播确实很火,但是门槛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低,不结合自身的真实情况去考虑,最后只能得不偿失。

“幸存者偏差”思维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也经常会让很多人“误入歧途”,导致职场发展或者生活上的巨大损失,所以很多人也将这种思维,称之为“穷人思维”。针对这个话题,我们具体的聊一聊。

一、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之后的信息,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而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二战时期的一个飞机防护的案例:

1941年的二战时期,美国的飞机被击落的频率非常高,因此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沃德,应军方的要求开始研究“如何才能降低飞机被击落的频率”的课题,来提高飞机的生存率。沃德研究大量战场幸存下来的飞机,发现飞机的机翼被击中的频率是最高的,而机尾被击中的频率是最低的。因此,沃德教授建议“加强飞机机尾的保护”,听到这个建议,军方人士感觉非常疑惑,为什么机翼被击中的频率最高,不去加强机翼的保护,反而加强机尾的保护呢?

沃德教授,给出了2个依据:

第一,飞机的机翼即使被击中那么多次,还是能够安全返回,可见机翼的安全性能更高。第二,飞机机尾看似很少被击中,但实际上是一种假象,因为很多被击中机尾的飞机,根本没有机会安全返回,而是直接坠毁了。

很显然,军方的人就陷入了一种“幸存者偏差”的谬误当中,他们只关注到了幸存下来的飞机的信息,而没有关注到那些已经被击落的飞机的信息,而这恰恰是提升飞机保护力度的关键信息。

说到这里,我们在理解一下幸存者偏差的意思,也就是当取得信息的渠道,仅仅来于幸存者的时候(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此信息就很可能存在于实际情况不符,甚至是反差的现象。

二、幸存者偏差的具体表现

幸存者偏差的逻辑谬误,其实时时刻刻都存在于我们身边,你可能正在经历着这些事情,我们举一些具体的案例。

1、读书无用论

很多人从小就有个观点:以后真正当老板的,都是那些小时候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的孩子。

而我们也总能见到,谁谁谁家的孩子,早早就辍学去打工了,现在都已经是某公司的老板了,生意做得很大,所以就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谬误。

因为对于低学历者,大家总是习惯去关注那些少数的成功案例,而对于成绩好,学历高的人,大家却习惯于去关注那些不幸落魄的人,正实因为忽略了“沉默的数据”,所以才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的产生。

2、老婆都是别人的好

我们常常能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段子:老婆都是别人的好。

这是大多数男性存在的“幸存者偏差”误区。

第一,大部分男性只会记住那些漂亮优雅贤惠的少数的别人家的老婆,而忽略了大多数普通的妻子的存在,当然这也与现在媒体传播倾向有关。第二,其实被你记住的别人家的好老婆的信息是不完整的,你可能只看到了好的一面,而忽视了真正关键的信息。

3、站在风口猪都能飞

雷军说过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说的也没错,而且鼓舞了很大一批有志青年创业、创新,去尝试新机会,但是很多人却忽视了3个问题:

第一,你确定你遇到的是真正的“风口”吗?第二,你确定你是站到风口的那只“猪”吗?第三,风口过了以后,你能安全落地吗?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忽视的关键信息,“幸存者偏差”让很多人单纯的以为站上风口真的可以轻松的赚到钱,但实际上他没有看到真正的风口信息。

三、幸存者偏差的危害是什么?

前面就讲到了,“幸存者偏差”就是一种逻辑谬误,是一种“穷人思维”,如果不及时有效的克服或者消除影响,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可挽回的危害。

1、深化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谁都会有的,但是如果你不注重“幸存者偏差”心理,就会加深自己的侥幸心理,形成一种投机取巧的习惯。

在理财上,你可能盲目的以小博大,最后功亏一篑,在工作上,你可能不够脚踏实地,做一些耍小聪明的事情,以为可以得逞,实际上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2、导致判断失误

当然,有些人知道“幸存者偏差”现象的存在,但是没有真正理解,或者说消除其影响,就会导致经常性的判断失误。

我们常常说的“割韭菜”就是割的这一群人,例如某某老师推出所谓的成功学的课程,一些人片面的认为,学些这些经验就能成功,殊不知自己已经被割韭菜了,课程可能对你根本没有什么帮助。

还有就是我们上面讲到的朋友,看着表姐做视频直播赚到了钱,就以为这个钱很好赚,以为门槛很低,但实际上自己根本不适合做这一类工作。

3、发展更加迷茫

陷入“幸存者偏差”思维的人,一般都认为自己的判断和决定是对的,但总是收获不到好的结果,甚至造成巨大损失。

长此以往,就会让人越来越没有方向,越来越迷茫,不知道怎么做,或者做什么才是对的。

这对一个人的工作上的发展危害巨大,迷茫的目标和方向,会让很多职场人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直到鼻青脸肿,最后失去奋斗的激情。

四、如何降低幸存者偏差的危害?

“幸存者偏差”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客观的规律和现实,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完全消除或克服的,但我们应该努力去降低其对我们造成的损失,我给出3点建议:

1、不要盲目从众

“从众心理”是大多数人的一种特征,但往往“从众”结果就是冲动的惩罚。

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面对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要盲目的随大流,看着别人都在做,自己就一定要做,看着别人都在买某东西,自己就一定要买等等。

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尽量做到客观、冷静的判断,而不是把抉择的依据,放在其他大多数人身上。

2、学会逆向思考

“幸存者偏差”心理总是会让我们以为自己就是那名“幸存者”,例如买股票,明明大多数散户都是在亏钱,但总有不怕死的进去。

所以,我们在决定做某事的时候,要学会逆向思考,为什么我能赚到钱?为什么我就一定能抓住风口?为什么这件事一定要这么做才能成功?

在做事或者抉择的时候,一定反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自己一定是那个“幸存者”?而不是,就单纯的认定,别人能做成,我也能做成,要全面实际的分析自身情况,和外界环境。

3、提升认知水平

当然,有的时候“幸存者偏差”心理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认知水平确实有限,也就是自己只知道某些表面的信息,根本不知道那些关键信息的存在,最后导致判断失误。

所以,在平时我们也要多注意学习提升,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

换个角度讲,就是当你想要做某件事或者做出某种决定之前,一定要尽量全面的了解相关的信息,从正面和方面两个角度去思考事情的发展。

所以,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正视幸存者偏差的存在,做好以上讲的3点,相信我们也能有效的消除其影响,让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越来越顺畅。

那么,你认为你存在“幸存者偏差”心理吗?

我跟大家简单地解读一下这篇文章。整体上来讲,这篇文章写出四个立题:两个是什么、一个为什么和一个怎么办,可谓典型的“空-雨-伞”结构。

开篇的导语或引子讲了朋友的故事,目的是引出话题,其实也就是在回答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我要写这篇文章?

进入正题之后,首先写了两个是什么:什么是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的具体表现?这两者都是是什么这种类型的经典立题。尤其是文章涉及专业的概念,更要做出清楚的解释,所以本文用了一大段文字来专门解释“幸存者偏差”。

然后又写了一个为什么:幸存者偏差的危害是什么?作者列举了三大危害:深化侥幸心理、导致判断失误、发展更加迷茫。大家要注意,讲危害就是在讲为什么,之前章节里面我已经特别说明过这一点。这个立题换一个说法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避免幸存者偏差?答案就是因为幸存者偏差会导致三大危害,所以我们要避免它。

最后写了一个怎么办:如何降低幸存者偏差的危害?作者给出了三点建议:不要盲目从众、学会逆向思考、提升认知水平。

我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非常好的范文,它的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立题明确、概括到位、叙述达标。关于叙述达标,我要再说明一下:

所谓叙述达标,指的是整篇文章有了大的框架以及每个立题下面多个答案的概括性要点之后,其它的文字怎么写,也要达到是否依然标准。一般的标准是什么?就是:是什么的立题下面,尽可能更具体地讲是什么;为什么的立题下面,尽可能更具体地讲为什么;怎么办的立题下面,尽可能更具体地讲怎么办。

按照以上标准,我们看看本文在叙述上达标没有呢?完全达标。比如,讲为什么我们要避免幸存者偏差?作者在深化侥幸心理、导致判断失误、发展更加迷茫这三个要点下面,分别讲的是为什么,而没有去讲怎么办。比如,讲如何降低幸存者偏差的危害?作者给出了三点建议:不要盲目从众、学会逆向思考、提升认知水平,但是他没有讲为什么,而是分别讲具体怎么做到不盲目从众,怎么学会逆向思维,怎么提升认知水平。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