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州南山枰

渝州南山枰

发表于 2017-04-12 21:23:36
3324 字 · 1061 阅 · 1 评 · 0 赞

在国庆节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回顾一下中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有意思的事情,更是有意义的事情(多年前北大孔庆东老师讲作文课,特别注重区分写有意义的事情和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积厚流光;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而智慧,尤其是我们的传统文献多达10万种,数量之巨,举世无双;我们的儒释道思想,灿如朝阳,在这么多海涵地负的文明成果面前,作为文化爱好者如何提纲挈领,直指要害;如何鞭辟入里,举一反三?


中国古人有句话叫,“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有没有那么一句话能够让我们得知中国文化之所以屹立不倒,伟大祖之所以繁荣昌盛的核心密码呢?如果能够得知这个核心密码,研究之、弘扬之、传承之,那么中国在未来世界的竞争中不是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力量之源吗?


今天,南山枰愿意不揣冒昧,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于这个话题的心得。在南山枰若干年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越来越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或许应该就是如下九个字:


“德为先”,“家为本”,“儒为重”!


首先,我们说说,“德为先”。


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但是他们都能够成为一时豪杰,创造了彼时彼地的不朽业绩!秦始皇统一天下;汉武帝开疆拓土;唐太宗贞观盛世,宋太祖结束乱世,他们之所以能够之所以大展宏图,造福人民,推动进步,那是因为他们看清了当时的形势,得到了民心,他们的领导品质,执政能力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同——于是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身虽瘦,天下必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系列动人的君臣相得,勠力同心的故事流传千古。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德不孤,必有邻,图片来自网络)


不仅仅如此,无论是在讲究文治武功的承平时代还是烽火相望的杀伐岁月,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力者见胜负。民心如何而得,民力如何可得?——自然,既离不开优秀领导人的个人才能,更离不开其卓越的个人品德带来的吸引力、凝聚力。对于领导人而言,吸引力决定了队伍是否能搭起来,凝聚力决定了队伍好不好带!中国古人反复论述的“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德”,“推己及人”,“恻隐之心”,“得道多助”的道理,无不透露出中国文化中对道德的极端重视。


也正是因为这样,墨子去见鲁班,要曲尽一切努力和手段阻止当时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使用于战场。一直到了近代中国,尽管面临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残酷现实,我国的仁人志士更多地重视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但是依然有那么一大批人在高扬道德的大纛,通过著述、实践、教育,在传承着这种“德为先”的文化基因。在当下更加强调全球化、信息化、民族化的时代,有必要继续强调这一文化基因,确保我们民族文化中的道德基因代代相传!


其次,我们说说,“家为本”。


这里说的“家为本”,是指家庭是中国人立言立德,建功立业的出发点。这个家,不仅仅是物质空间上的一个点,更是精神空间的一根永恒脐带。在中国,围绕“家”,形成了浓厚、坚固、持久的温情氛围。正如古人说的,“老吾老以及人老”,这第一个“老”,体现的就是对自己家庭成员中长者的尊重、关切,这成为“及人之老”的行动起点。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父母尊长,所以这个“老吾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具有普适性的情境,并由此逐步形成中国文化中的尊老敬贤、忠孝传家的普遍文化氛围,并由此推及开去,形成“修齐治平”的个人成长和君子人格的“养成路线图”。



(天伦之乐,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家为本”的文化基因,有历代先贤的各种经典论述支持,有二十四史等各种相关史料的具体呈现,也有民间各姓氏家谱的广泛、持久而深入的各种家族文化材料的记录。《周易》告诉中国人:“一阴一阳之谓道”、“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诗经》的首篇就讲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民间文化中更多流传着“举案齐眉”的相敬相爱,“破镜重圆”的家庭悲欢,“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如此等等,无一不深刻而具象地体现出家庭生活的和谐幸福对个人生活安定,精神安适乃至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一种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常言说,家是国的细胞,国是家的放大,家和国同一个结构,尽管现在已经进入公民社会,更多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但这并不妨碍国家在体现全民族利益或全体国民意志的时候像家长一样,在管理之外承担更多的关爱、服务、治理的职责。


也许,从这个角度,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几十年前,我国的工会系统几乎每年都要评选本单位的五好家庭的意义了。因为孔子说过,只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则国家就容易治理;何为君君臣臣?从家文化的角度,就是父子上下各得其位,不越权,不擅权,不懈怠,各尽职责,各得其所,则各尽其本分。当全社会在既定轨道和框架下,所有成员在自己的职责和角色内各守其本分,则家庭和谐、单位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有望。


最后说说,“儒为重”。


这里的儒,当然首先指的儒家,但是从现实的角度也更适合理解成有反思能力的现代知识分子。为什么知识分子在传统社会受到重视?尤其是具有“先忧后乐”、“民胞物与”情怀的儒生在古代特别受到重视?因为,古人有所谓“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致用传统,如果说“习武者”还有江湖可以驰骋其才力,则“习文者”,尤其是有兼善情怀的那部分文士,更希望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才学向时代,向天下之共主“致敬”、“效忠”。



(孔子,图片来自网络)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太过悠长,非经专业训练不能掌握传统文化之精髓,而儒生们在长期的修习中对这些经典的掌握,既实现了文献的传递,也实现了思想的延续,同时为现实社会提供了批判、阐释和建构的话语框架,提供了针对社会瑕疵的纠偏能力甚至干预能力。早在汉代的班固就说过:“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师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中国自古就有“学在官府”的情况,学者和官员的身份,常常兼容,特别是在“罢黜百家”之后,学有余力,事理通达的儒界精英更是常常通过科举,逐步进入乡绅社会,政府机构。


清代袁枚说:“江山也要伟人扶”;民国郁达夫说:“江山亦要文人捧”——在南山枰看来,伟人也罢,文人也罢,往往都只是儒生的一体两面,因为儒者与时浮沉,往往需要提笔安天下,上马定太平,在乱世得是忠臣、是隐士、是遗民,在治世则自觉转换为能臣、喉舌、刀笔。文天祥是这样的,在国破家亡之际毁家纾难;林则徐也是这样的,面对外侮,不计代价地销烟虎门;所谓“天地有争气,时穷节乃现”,所谓“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都是一种自古相传的正义感,使命感的体现。


这让我想起一个场景——1937年8月17日,也就是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在上海黄浦江口外,一群留学生坐船离开上海,远赴欧洲留学,此时此地,面对漫天战火,所有的留学生都挤在船尾上望着远去的祖国,大家跪在船板上嚎哭,那个时候他们就下定决心:“虽然祖国在战火中饱经磨难,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但是我们一定要学成回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每念及此,不能不让今天的每个读者为我们国家曾有这样一批有爱国心、使命感的知识分子而自豪、欣慰。正是因为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成千上万的的这样的优秀的知识分子,传承文明,追求真理,为国奉献,所以我们国家才能历尽苦难而终得柳暗花明,走上发展的康庄大道!


总之,这九个字,“德为先”,“家为本”,“儒为重”,南山枰认为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我们在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在迎接大国崛起的时代,更应该注重弘扬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竞争优势,更好地注重道德建设,注重家庭文化,注重知识分子的作用!也许,这就是古人说的为国家“养气”,“培土”的基础工作,所谓“培养”“培养”,就是要加厚土壤、给足养料,只要做好这“德为先”,“家为本”,“儒为重”九个字,我们的大国崛起就自然有了深厚的文化土壤。难道不是吗?


有必要说明,今天讲到中国文化核心竞争力时所概括的这九个字,不全然是我的“发明”,笔者多年来学习国学,感受前贤今人的思想魅力,不能不所心得。如果我的概括还能帮你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则你我有缘,希望有机会更多的交流!一代大师吴宓常怀“斯文同骨肉”的悲悯心,南山枰虽不才,但愿以此悲天悯人之情怀自励,写此心得,心香一瓣,奉献给读者诸君,顺祝大家国庆七天乐,天天开心!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高校青年教师一枚;研究国学、重庆地域文化;头条号渝州南山枰COO;欢迎各界朋友以文会友,共同进步!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