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雅

琪雅

发表于 2017-06-09 13:48:48
3230 字 · 1947 阅 · 1 评 · 1 赞

这两天,突然有个念头钻进大脑:于我而言,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思考已久,也曾经问过自己很多次。以往的回答核心是:写作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也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

之所以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分享自己,帮助别人,在满足他人需求的同时,感觉到自己的被需要。让生命富有价值。

1

这真的是我的写作目的吗?

昨天脑子里突然冒出之前从未想过的问题:

第一,写作真的会给别人带来快乐和需求满足吗?

如果这是写作目的,那新的问题便应用而生:

首先,你怎么知道别人的快乐是什么?别人的需求是什么?你并不是他人肚子里的蛔虫。

其次,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纵使你用一生努力去千方百计地满足某些人的需求,这部分人的需求又真的能满足吗?

第二,满足别人的需求所产生的价值感对自己来说真的很重要吗?

那些人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满足他们的需求是为了什么?在满足他们需求的同时,那是你自己内在的需求吗?如果不是你内在的需求,只是一味地去满足他人的需要,那你用时间和生命去付出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意义的结果又有什么价值呢?

就像我们生活在小山沟时象往着繁华大都市的生活,可去了都市又觉得很吵;也像我们住在小房子时向往大房子的豪华,可真的住了大房子却又觉得卫生太难打扫;还像我们想赚大把的钱,可真的钱多了,又感觉当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其他的便只是一个数字,再多的金钱对于个人而言不再起到大的作用。

每一个大愿望都是渴望得到美好憧憬,可真的得到了,走进去了,却又发现,那只是海市蜃楼,太阳一照,海风一吹,幻象便又烟消云散,迅速变的空无。

人们在成功之前总想着要成功,可成功之后又会发现,终其一生想得到的名和利,其实都是身外之物,最终都会丢掉这些,回归尘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些带不走的东西对我们人生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以为,这是作为写作者应该思考的严肃问题。但我绞尽脑汁,越想越纠结,越想越糊涂。

2、

如果不为名和利,那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请教写作的同道,他们说:

”书写的过程是不断清理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富有意义。“

”写作可以不断发现新的自己,会不断调整方法让自己工作的更好,效率更高。同时也会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和质量。“

”聚精会神书写本身便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是积善行,思利他,他写作是把自己成功的经验用盛和垫演讲方式分享给其他企业管理者。“

我思索着他们的话语,感觉很有道理,同时又觉得离我很远。这些似乎都是别人的东西,无法说服我的内心,我依然困惑。

3

我为什么而写?

我的执着劲上来了,不弄清自己决不罢休。在我看来,追问写作是为了什么,就是在追问我的人生是为了什么。

于是,我把这个问题带到写作心理疗愈课中求解。我思考:

以常识而论,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遇到了困难,而困难是能力暂时达不到的体现。难道我对自己某些地方不满意?不满意的又是什么呢?

通过与心理指导老师的互动,我明白了以下几个因素。

从人的心理而言,内在的动力都来自于:对自己不满 意,因此要去改变;或者,希望别人对自己满意,因此要去行动。因为我们常常把对自己的不满意投向外界,把自己想要弥补不满意的空洞而采取的行动转换为“是为了别人更好”。其中有利他的本能成分,同时也有自己内在心理的投射。当我们把视线投向外界的人和事,我们便会转移对自己的不满意,屏蔽厌弃自己的感觉。从而不让自己难过。

但是这样把希望寄托在外界的结果是:当他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自己却因为未能真正满足内在的需求而陷入茫然和焦虑。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作家在功成名就之后,反而陷入了酒瘾之类的泥潭不能自拔的主要原因。

他们确实燃烧了自己,获得了别人的赞誉,但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因此,写作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获得内心对自己的满意。单纯为他人而写,最终只能让我们陷入迷茫。

从我们与外界的关系而言,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都不是孤立无靠的,必然与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我”和这个世界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如果没有”我“存在,也就没有”我“周围的环境存在。所以,为”我“而写,也必然会影响外界对”我“的反应。

因此为自己而写,实际上也在为他人而写。他人与自己,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4

即然写作动机是为了自己,同时也会影响他人,为什么我会觉得名和利于我并不重要?难道真的是我修炼到看破红尘,超然处之?

解剖人的本性,我们内在最大的需求就是对价值感的满足。人活在世上,希望彰显自己的能力而与众不同,并得到他人的关注、尊重与赞誉。这是作为人之自恋本能的需要。毫无疑问,名与利对我们的存在状态有重要影响。她是我们满足自恋需求的副产品,因而并非坏事。

我也如此,想生存的更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肯定,这是内在生本能的愿望。换句话说,我的内在太恐惧于死亡,一定要做点什么来缓解死亡带来的焦虑,于是生与死的冲突让我的精神升华,我选择写作来应对。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名和利会影响我们存在的状况,也并非不好。但我依然质疑她的重要,想把她推开,原因何在?

经过心理分析,我明白了:疑问的背后潜藏着畏难情绪,因为觉得获得这些成绩确实不易,要付出很多努力。因此在面对这个难题时便出现了焦虑。 这个焦虑在质疑:如此之难,要坚持去写,并且长此以往,我值得这样去做吗?或者,我能做到吗?

我进一步看到了自己的内在冲突:想为自己内在真实的需求去做,但不相信自己能做到。于是产生动摇,动摇又表现在怀疑自己的写作动机。

同时我也看到,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去质疑写作动机,是因为我想突破自己,开始新的征程。但是我害怕困难,不够自信,想借机逃避。于是为自己即将开始的行为找一个“名和利”都不重要的借口。

5

我为什么不够自信?

在与老师的探讨中,一些轮廓渐渐浮现出来。

我不够自信是因为不满意自己,觉得自己动作太慢,说的多,做的少,在写作上停滞不前,计划总是不能得到落实。前行艰难,以前的能量消耗待尽,却走不出这个盘旋的怪圈。

于是,第一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写出文章,也没有毅力坚持写作;第二怀疑自己的写作动机,因为感觉前行的动力不足;第三怀疑艰苦付出是否能得到好的结果,如果得不到会不会功夫白费?

于此,我又看到了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另一个纠结:对于结果的不能掌控:如果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人看,我岂不是功夫白费?

原来,我把成功建立在结果之上,一味追求好的结果。

老师说:结果是不取决于你的,取决于市场和读者等外界因素。世上不乏伟大的作家,是在去世多年后才功成名就。如此说来,结果对于死去的人又有什么意义呢?但如果能对活着的人产生意义和影响,那么整个人类的大我就远远超越了我们自己的小我。

我明白了,能对人类有所贡献,是我们生命的巨大价值。但那属于幸运和实力,并经的起时间检验。虽然那些作家在死去之后才得到好的结果,但历史却让他们永垂不朽。然而他们却无从知晓。结果只是他们全力以赴之后的见证。

我明白了,写作动机来自于内在,但结果取决于外界。我们无法掌控,唯一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努力和日积月累的沉淀。

我明白了,写作是一种创造,而创造是走一条从未走过的路。当你决定去创造的时候,就必须承受结果的不确定性。

我明白了,写作目的不在于结果,更不在于当下的结果,而在于过程中的付出与享乐。

我想,如果能真切的去体现过程中的感受,在每天严格的自律中,在按时按量完成当天创造的工作中,抒发自我,产生文字,让内心得到愉悦和满足。那么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过好了每一天。而活好每一天是我们自己对生命做出的最好选择和交待 。

如此看来,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对结果的在意,只管做好自己每天该做的事情,不去比较,不去期待,还有什么不自信的呢?

当我们明白写作的动机既是为自己,同时也是为他人,二者不可分解,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

写吧,只管写,不用纠结,不用彷徨,随心而做,尽力而安。每天都做最好的自己,不问结果,不问前程。最好的自己会串起无数颗珍珠,通向远方。

远方有诗 ,也有柴米油盐。这才是生活的本真,人生的丰富,生命的安放。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