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18-03-09 16:12:57
4168 字 · 2120 阅 · 1 评 · 4 赞

IMG_20180309_163005

《文心》夏丏尊 叶圣陶著

文/樊荣强

《文心》重印后记

《文心》曾经是一本很受欢迎的书,一九三四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再版好多次,解放后没有重印过。出版社最近决定重印,要我写一篇后记。因为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是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而且在解放前后,我曾在开明书店的编辑部工作,知道的事儿稍多一些。

我首先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关心《文心》的许多先生和许多朋友。三十多年来他们常常问起这本书,带着怀念甚至惋惜的心情。有人跟我说:讲语文教学很难切合实用又具有吸引力,像《文心》这样的书不应该停印。这句话的后一半可说错了,事实上并没有谁作出过停印《文心》的决定。解放之初,开明的编辑部问过我父亲(我岳父已经在一九四六年去世了),《文心》如果重印,是否需要作一些修改。当时我父亲很忙,把这件不急之务搁了下来,没有马上答复。后来开明跟青年出版社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就不再提起这本书,直到现在。类似的事儿大概还有吧,总不止《文心》一本,似乎有必要作一番整理,把还有点儿用处的书重新排印出来。

《文心》写在三十年代前期,当时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正在编《中学生杂志》。他们看到中学语文教学(当时叫“国文课”)有不少问题,于是商量写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跟青年读者谈谈这些问题。他们轮流执笔,每月写两节,在《中学生》上发表,花了一年半的工夫按计划写完,然后出版单行本。陈望道先生和朱自清先生为《文心》写了序。陈先生说这本书的特点是把关于“国文的抽象的知识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体的事情融成了一片。”朱先生说“书中将读法与作法打成片,……不但指点方法,并且着重训练”,还“将教学也打成一片,师生亲切的合作才可达到教学的目的”。两位先生说的都是实在话,要不然,《文心》怎么会这样受欢迎呢?语文老师把这本书介绍给他们的学生,许多失学青年把这本书看作不在面前的老师。

《文心》从出版到现在将近半个世纪了,书里讲的虽然是三十年代语文教学上的问题,现在看来还切合实用,因为有些根本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举例来说,有人认为阅读的目的就只为练习写作,因而专在摹仿技巧和积蓄词汇方面下功夫;有人认为练习写作的目的是搞文学创作,只要学会了技巧积蓄了词汇就可以当作家。他们不知道读和写都是做好工作和料理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技能,因而必须在中学阶段加强训练,打好基础。这种情形在过去的五十年间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至于教和学的方法,五十年前行之有效的,现在大致还有用。目前语文教学的水平不能很快提高,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没把教学的目的弄清楚,二是采用的方法不得当。《文心》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两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今天看来,还可能给青年读者和语文老师一些帮助。

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都认为一个人无论学什么,要学得好,能终身受用,得靠自己努力。所以在《文心》中,他们写的学生都是积极好学的,都把学习看作一件最愉快的事儿。学生所以能这样,老师起了主导作用。语文老师把主要的功夫下在诱导方面,启发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鼓励他们和指导他们自己去讨论,自己去解决,而决不贪图省力,把他自己的答案灌输给学生了事。要老师这样教,学生这样学,看来都近乎理想。但是我想,理想不等于空想,经过努力该是可以实现的。如果各种功课都这样教,都这样学,学校里一定会出现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大有希望了。

还有一点可以说的,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都主张思想品德教育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所以他们笔下的语文老师——王仰之先生不光是教语文,还随时注意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他做事认真,为人诚恳,对学生平等相待,有问题共同讨论,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所以学生都亲近他,敬佩他,把他看作榜样,毫不勉强地乐意学他。如果学校里的老师都能这样以身作则,就会蔚成浓厚的精神文明的气氛,使学生随时随处受到熏陶。

《文心》是用故事体裁写的,故事的时间是一九三一年初秋到一九三四年夏天,取材于初中学生的生活,写到的几个学生出身于职员家庭和教员家庭。我就是在那几个年头念的初中,所以对书中所写的时局和生活都感到亲切。当时的初中学生跟现在的相比,在某些方面似乎成熟得早了些: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的凋敝,家庭生活的困难,失学和失业的威胁,使他们不得不忧虑重重。现在的青年看到这些,如果认真地作一番今昔对比,受益一定不浅。有的读者还可能第一次知道:原来在解放前,知识分子的境遇大多不怎么样,只是一群受损害的、自己无法掌握命运的可怜虫。

叶至善

一九八二年六月廿八日

樊荣强老师元写作方法解读

《文心》重印后记

问:《文心》这本书,读者的反响如何?

答:《文心》曾经是一本很受欢迎的书,一九三四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再版好多次,解放后没有重印过。

问:你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答:出版社最近决定重印,要我写一篇后记。因为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是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而且在解放前后,我曾在开明书店的编辑部工作,知道的事儿稍多一些。

问:得到《文心》要重印的消息,你首先想到要做点什么呢?

答:我首先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关心《文心》的许多先生和许多朋友。

问:为什么呢?

答:三十多年来他们常常问起这本书,带着怀念甚至惋惜的心情。

问:为什么他们觉得惋惜?

答:有人跟我说:讲语文教学很难切合实用又具有吸引力,像《文心》这样的书不应该停印。

问:你认同他们的看法吗?

答:这句话的后一半可说错了,事实上并没有谁作出过停印《文心》的决定。解放之初,开明的编辑部问过我父亲(我岳父已经在一九四六年去世了),《文心》如果重印,是否需要作一些修改。当时我父亲很忙,把这件不急之务搁了下来,没有马上答复。后来开明跟青年出版社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就不再提起这本书,直到现在。

问:对此你有什么感慨和建议?

答:类似的事儿大概还有吧,总不止《文心》一本,似乎有必要作一番整理,把还有点儿用处的书重新排印出来。

问:你的岳父和你的父亲为什么要写《文心》这本书呢?

答:《文心》写在三十年代前期,当时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正在编《中学生杂志》。他们看到中学语文教学(当时叫“国文课”)有不少问题,于是商量写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跟青年读者谈谈这些问题。

问:他们是怎么来完成的呢?

答:他们轮流执笔,每月写两节,在《中学生》上发表,花了一年半的工夫按计划写完,然后出版单行本。

问:什么人为这本书写的序?

答:陈望道先生和朱自清先生为《文心》写了序。

问:两位先生对这本书有什么评价?

答:陈先生说这本书的特点是把关于“国文的抽象的知识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体的事情融成了一片。”朱先生说“书中将读法与作法打成片,……不但指点方法,并且着重训练”,还“将教学也打成一片,师生亲切的合作才可达到教学的目的”。

问:你觉得两位先生说的是实在话吗?

答:两位先生说的都是实在话,要不然,《文心》怎么会这样受欢迎呢?语文老师把这本书介绍给他们的学生,许多失学青年把这本书看作不在面前的老师。

问:《文心》是一本旧作,今天重印还有价值吗?

答:《文心》从出版到现在将近半个世纪了,书里讲的虽然是三十年代语文教学上的问题,现在看来还切合实用,因为有些根本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

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答:举例来说,有人认为阅读的目的就只为练习写作,因而专在摹仿技巧和积蓄词汇方面下功夫;有人认为练习写作的目的是搞文学创作,只要学会了技巧积蓄了词汇就可以当作家。

问: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呢?

答:他们不知道读和写都是做好工作和料理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技能,因而必须在中学阶段加强训练,打好基础。这种情形在过去的五十年间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至于教和学的方法,五十年前行之有效的,现在大致还有用。

问:为什么目前语文教学的水平不能很快提高?

答:目前语文教学的水平不能很快提高,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没把教学的目的弄清楚,二是采用的方法不得当。

问:《文心》的内容对这两个问题有针对性吗?

答:《文心》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两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今天看来,还可能给青年读者和语文老师一些帮助。

问:学习知识和技能究竟要靠学生还是老师?

答: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都认为一个人无论学什么,要学得好,能终身受用,得靠自己努力。所以在《文心》中,他们写的学生都是积极好学的,都把学习看作一件最愉快的事儿。学生所以能这样,老师起了主导作用。

问:老师该怎么做呢?

答:语文老师把主要的功夫下在诱导方面,启发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鼓励他们和指导他们自己去讨论,自己去解决,而决不贪图省力,把他自己的答案灌输给学生了事。

问:这样做是不是太理想化?

答:要老师这样教,学生这样学,看来都近乎理想。

问:近乎理想的东西能够实现吗?

答:但是我想,理想不等于空想,经过努力该是可以实现的。如果各种功课都这样教,都这样学,学校里一定会出现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大有希望了。

问:老师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怎么做呢?

答:还有一点可以说的,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都主张思想品德教育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所以他们笔下的语文老师——王仰之先生不光是教语文,还随时注意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答:他做事认真,为人诚恳,对学生平等相待,有问题共同讨论,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所以学生都亲近他,敬佩他,把他看作榜样,毫不勉强地乐意学他。如果学校里的老师都能这样以身作则,就会蔚成浓厚的精神文明的气氛,使学生随时随处受到熏陶。

问:《文心》一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

答:《文心》是用故事体裁写的,故事的时间是一九三一年初秋到一九三四年夏天,取材于初中学生的生活,写到的几个学生出身于职员家庭和教员家庭。

问:你熟悉那个年代的生活吗?

答:我就是在那几个年头念的初中,所以对书中所写的时局和生活都感到亲切。

问:你对那个年代的初中生有什么印象?

答:当时的初中学生跟现在的相比,在某些方面似乎成熟得早了些。

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的凋敝,家庭生活的困难,失学和失业的威胁,使他们不得不忧虑重重。

问:你对现在的青年有什么建议?

答:现在的青年看到这些,如果认真地作一番今昔对比,受益一定不浅。

问:有什么受益之处?

答:有的读者还可能第一次知道:原来在解放前,知识分子的境遇大多不怎么样,只是一群受损害的、自己无法掌握命运的可怜虫。


QQ截图20180309160358

QQ截图20180309160431

QQ截图20180309160502

QQ截图20180311161646

QQ截图20180309160711

QQ截图20180309161720

QQ截图20180309171314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 霄云

    霄云 2018-03-11 19:04:50

    樊荣强

    其实这篇文章整体上就在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文心值得一读?

    老师真棒,拨云见日啊

  • 樊荣强

    樊荣强 2018-03-11 16:16:54

    霄云

    老师的问答思维清晰明了。但,如果综合起来整篇文章中心是什么,该如何概括呢?

    其实这篇文章整体上就在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文心值得一读?

  • 霄云

    霄云 2018-03-11 14:00:54

    老师的问答思维清晰明了。但,如果综合起来整篇文章中心是什么,该如何概括呢?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