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浩记

广宁浩记

发表于 2018-08-28 13:20:24
1545 字 · 2246 阅 · 1 评 · 3 赞

1

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我拆解为:拥有的有形物质如衣食住行等等少了,你所获得的无形东西如幸福感却多了。这看似矛盾,实则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在演绎着少即是多的现象。

少即是多

民以食为天,关于饮食方面,吃得少了/简单,你会更健康。记得小时候,我最盼望的一件事便是过年,为啥呢?因为可以有好多平时很少吃的鸡鸭鱼肉吃,还有奶奶煲的老火汤,当然还可以收到大人们的压岁钱,那别提多开心了。反观现在,虽然物质生活一天天好了,“年味”或是其它的节日味道却淡了许多。我细想:现在每天大鱼大肉,不少人还加上下午茶和夜宵,这吃的简直不要太丰富了,平时与过年过节已无啥区别了。在吃上不懂节制,这能有健康吗?难怪现在的疾病更多样化、低龄化。但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也有不少人重视养生,在饮食方面则是践行素食或者以素食为主的健康饮食,并且饮食七八分饱。中国也有句古话:饮食七分饱,健康活到老。能够遵循这些法则的人,会大大减少五脏六腑的“工作量”,从而也会更有精神、更健康!

少即是多

互联网时代,关于信息方面,看得少了/专注,你会更有价值。我们会发现在这个精耕细作的年代,越来越有价值的是“专家”而不是“通才”。如果有一个人说我金融、文学、艺术、设计什么都会,你心里一定会想,什么鬼?有的人懂得的很多,还换过好几个行业,最后发现他仅仅是什么都“懂”,却什么都不“通”。最后就是没有市场价值。所以近年来,一直在提“匠人”精神。但是现在我们被手机电脑上各种信息吸引着,已经习惯了快餐式的阅读/消遣,很难有像以前没有互联网干扰的童年少年那般专注了。那时候我们可以对着一堆沙子或某个自制的小玩具玩一整天都乐此不疲,现在却是贪婪地快速浏览着过多且低价值的信息,以为自己博学,其实只是无知。我以前也是热衷于在微信、QQ等社交APP上加好友加群,胡乱的加了一大把,因为信息过多,反而影响了对本该关注的人/事/信息的处理,很多所谓的好友也只是在微信通讯录上占了一个位置而已。后来,我将大部分不需要联系/低价值的好友/群都删了,公众号也只关注几个高价值的,感觉网络世界袭来了一股久违的清新空气…

少即是多

同样,少即是多的思想在中国画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类似于太极八卦中的黑白鱼样图式,解读着世间万物生发变化、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国画中的黑为墨,白为纸,二者为色之极端,墨可分五色,白有无尽意。虽说颜色只有黑白二色,但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却远远胜于现在很多色彩丰富鲜艳的画作。在此基础上,国画中的“留白”也是少即是多思想的外在表现。它大致可理解为预留空白,但留白不空,留白不白,不能将它全等同于空白。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 “行得之于形外”。画面上适当的留白,使画面不阻塞、不凝滞,仿佛天地间之灵气自由往来其中,充溢着画家无尽的空灵的风神气韵,以及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感。同时,产生所谓的“韵外之致”“、境外之情”,使观者生出无尽的遐思妙想。如老子就主张“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有无相互映衬,虚实相互结合,才能真正产生“超乎其外,得乎其中”的意境美。如果整张纸满满当当,断然没有美感可言。“白”即“无”,绘画中的这种语言就是遐想的生境,“无”含“无为”之意,在画面中起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国画水墨渗韵与妙造的留白,让“无中生有”达到了一个智性的高度。

少即是多并不是让我们去复古,去过苦行僧的生活,

少即是多

而是提倡我们懂得节制,节制我们过多的物欲,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小事先做起:

①删除手机中不常用的APP,只保留常用的;

②删除微信通讯录中不必要的好友,退出一些低价值的群,只保留常用的;

③对于家里超过一年都不会使用的物品,果断丢弃或送给有需要的人

④每次只做一件事

⑤多吃菜少吃肉,尽量不吃夜宵.

⑥无事不上网

⑦减少无效的社交活动

⑧每天读书/运动半小时

宁缺毋滥,少即是多,愿我们都能更幸福!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哈哈,我是敏浩,来自广东肇庆,现在佛山工作。喜欢传统文化和球类运动,有缘的朋友可以与我联系13532928291.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广宁浩记】,真实地写,勇敢地发!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