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滕爱宝
看到一张微信聊天截图:读者“千与寻”在微信对话框里删删改改,最终发出这样一段话:“原来写作是训练思维,工作阅读都要从元问题入手。”这个顿悟来自她重读樊荣强老师的《元写作:学校里没教的写作方法》——一本我见过最具颠覆性的写作指南。
三个月前,我也像“千与寻”一样困在写作迷雾里。明明每天写工作报告,却总被领导说“重点模糊”;周末精心打磨的文章,阅读量总卡在两位数。直到在朋友书架上翻到这本红封面的书,才明白问题出在哪:我们总在自说自话,却忘了写作是和读者对话。
一、写作就是与读者对话
樊老师说得直白:“写作就是在回答读者的问题。”这句话点醒了我。以前写产品分析报告,总是堆砌专业术语,现在会先问自己:采购部王经理最想知道什么?财务小张可能有哪些疑问?就像书里教的“对话清单”,列出读者的身份、需求和可能的问题,文字突然就有了方向。
上周写年度总结,我用了书里的以三个“元问题”组合的“空雨伞法”:
1.今年实际完成了什么?(是什么)
2.超额完成的关键原因?(为什么)
3.明年如何保持优势?(怎么办)
这份报告第一次被总监当范文转发,同事们都来问写作秘诀。
二、思考就是不断“提问-回答”
书里有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文章不是憋出来的,而是一个个问题问出来的。”樊老师把思考定义为“思考=提问-回答”的过程,就像我们小时候追着父母问“为什么”。现在写公众号文章,我会先画“问题树”:核心问题是什么?读者会有哪些延伸疑问?哪些问题能引发共鸣?
上周写《职场妈妈时间管理》时,从“为什么总觉得时间不够”开始,连续追问:
- 是工作安排问题还是效率问题?
- 哪些时间消耗是自我感动式努力?
- 如何用碎片时间完成系统学习?
这些问题自然带出了真实案例和解决方案,文章点赞量首次破千。
三、三个问题穿透本质
"莲子默"在微信里提到的"三个元问题",是全书最实用的工具。上次处理客户投诉,我按书里的方法分析:
1.客户究竟在不满什么?(是什么)
2.质量问题背后是品控漏洞还是沟通失误?(为什么)
3.怎样建立预防机制?(怎么办)
这套思考方式帮我用半小时理清了纠缠三天的难题,客户反而感谢我们的专业态度。
“感恩樊老师写的《元写作》这本书,实操化解决思维与表达,把写作原理讲得清透彻。”翻看“千与寻”的聊天记录,发现我们都经历过“千与寻”那种心中千言万语却又无从下笔的焦灼,每个写作者都懂。
《元写作》没有华丽的技巧,却教会我们最根本的写作原则:放下自我表演欲,真诚地与读者对话。这本书现在常驻我的办公桌,每次写东西卡住时就翻两页,总能找到破题的角度。
如果你也受困于工作总结没重点、公众号文章没流量、沟通邮件总被忽略,不妨试试这本书。它不会教你10万+标题套路,但能让你真正学会用文字解决问题——毕竟,能说清问题的人,永远不会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