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07-12 21:18:59
2369 字 · 29 阅 · 0 评 · 0 赞

文/樊荣强

前些天写了一篇文章《语商私塾第二课:思考究竟是一种什么动作》,今天突然想用豆包和腾讯元宝两个AI来比较一下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整体来讲,两个AI模型的能力都还比较强,都能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与内容,可谓不分伯仲。只是文字表述有所不同,豆包稍简洁,腾讯元宝稍详细,真有点像两个不同的读者,写出两种略有不同的总结。

阅读原文请点击下方的蓝色文字:

樊荣强语商私塾第2课:思考是一个什么动作?

豆包的总结如下:

这篇文章是樊荣强为小学五年级学生L开设的语商私塾第二课内容,围绕“思考究竟是一种什么动作”展开,核心是讲解思考的内涵、过程及疑问类型,具体如下:

1. “思考”的字面解读:

- 拆“思”字:古字形上为“囟”(指脑袋)、下为“心”,古人误认思考是心的功能,现代科学证实为大脑功能;戏说解读为上“田”(象征财富)、下“心”,意味着思考时心力会聚集到某一点。

- 拆“考”字:原意为老,后延伸出检验等含义;戏说解读为上“土”(象征财富)、下为类似铁撬和钩子的笔画,如同考古般探索挖掘。

- 合起来:思考是将心力聚焦到某个点上,展开探索与求证。

2. 思考的定义与过程:

- 公式:思考=提问-回答,即思考是提出问题后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消解疑问”的过程,答案的正确性决定疑问消解的程度。

3. 疑问的类型:

- “是什么”:针对事实、现象、特征、表现、标准等提问。

- “为什么”:针对原因、理由(分主观原因即理由,客观原因即原因)提问。

- “怎么办”:针对办法、措施、对策等提问。

4. 实践练习:

- 让L同学围绕“武器”,分别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各提出三个疑问。

- 指出L同学最初的提问分散、无逻辑关联,说明三者可连续关联构成整体(如看病时先问是什么病、再问为什么得病、最后问怎么治疗)。

- 引导L同学提出三个有关联的疑问(什么是隐身战机?歼-20为什么是最强的五代隐身战机?怎么发展中国的下一代隐身战机?)并进行演讲。

5. 总结:

学会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问并找答案消解疑问,这一思维方法可用于解决各类问题。

腾讯元宝的总结如下:

好的,这是对樊荣强老师“语商私塾第二课:思考究竟是一种什么动作”课堂实录的详细总结:

核心主题:理解“思考”的本质并学习一种结构化思维方法(“三问法”),以解决写作和表达中思路匮乏的问题。

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L

课堂主要内容:

1. 课程定位与目标:

* 这是思维训练系列课程的第二课。

* 强调思维既需要发散(如第一课强调的“胡思乱想”能力),也需要有目的、有逻辑的聚焦。

* 明确将“思考”定义为动词,即一个动作过程。

* 学习目标是掌握这个“思考动作”,解决写作“凑字数”和讲话“无话可说”的问题。

2. 拆解“思考”二字(趣味导入):

* “思”字拆解:

上部“田”:象征财富/土地(地主),隐喻思考时心力聚焦于一点。

下部“心”:代表思考的器官(古人误认为心思考,现代科学证明是大脑,但取其“心力聚集”之意)。

整体解读:思考是将心力聚焦于特定目标。

* “考”字拆解:

上部“土”:象征土地/财富。

下部笔画解读(戏说):像用铁橇打洞挖掘,再用钩子勾出东西。

类比“考古”:在土中挖掘探索、求证。

* “思考”合解:把心力聚焦到某个点上,展开探索与求证的过程。

说明:樊老师强调这是趣味“戏说”而非专业字源分析,旨在激发兴趣。他举例“赢”字拆解(亡-危机意识、口-沟通、月-身体、贝-本钱、凡-平常心)进一步说明这种方法。

3. 思考的核心定义与公式:

* 核心公式:思考 = 提问 - 回答

思考是一个过程:始于提出问题,终于寻找答案。

破折号“-”代表这个提问到回答的过程。

* 公式解读(考试比喻):

将公式中的“-”视为减号,模拟考试判分。

10(问题分值) - 10(完美答案)= 0(疑问彻底消除)-> 完全理解

10 - 5(部分正确)= 5-> 一知半解

10 - 0(无/错误答案)= 10(未得分)-> 百思不得其解

* 思考的本质:是“消解疑问”的过程。

4. 活跃思维的脑筋急转弯(实践理解):

* 纠正“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睁眼”的说法:睁眼前必有思考(提问“几点了?”、“睁眼吗?”)。

* 提问:杜甫死在哪里?(答案:床上)、高铁行驶3个半小时后停在哪里?(答案:铁轨上)。

* 目的:打破思维定势,强调思考无处不在,需要灵活。

5. 问题的三种核心类型(三问法):

* 所有疑问可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

是什么:询问事实、现象、特征、表现、标准。

强调“标准”的重要性:讨论任何事物都涉及用内心或公认标准去衡量(如好学生标准)。

为什么:询问原因(客观因果关系)、理由(主观行为解释)。

怎么办:询问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方法、措施、对策。

* 关键应用技巧:

“没有话说,就提个问题!”:在表达卡壳时,针对当前话题或他人/自己刚说的话,提出一个“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办”的问题,就能打开思路。学生L特别记录并认同了这一点。

6. 学生L的课堂练习与指导:

* 任务要求:围绕“武器”主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各提三个问题(只需提问,无需答案)。

* L的初步提问(围绕隐形战机):

为什么 (3个):歼-20为什么最强?歼-20为什么不上舰?辽宁舰为什么不载歼-35?

怎么办 (3个):KF-21没弹仓怎么办?歼-15打不过F-18/F-35C怎么办?歼-16机炮隐藏不了怎么办?

* 问题:问题跳跃、分散,缺乏逻辑联系。

* 教师的启发与引导:

指出问题间的逻辑断裂。

强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可以构成连续、关联的逻辑链条(如看病:什么病?为什么得?怎么治?)。

* L的改进提问(构建逻辑链):

是什么:什么是隐身战机?

为什么:歼-20为什么是最强的五代隐身战机?

怎么办:怎么发展中国的下一代隐身战机?

* 成果展示:L围绕这三个逻辑关联的问题进行了5分钟演讲。

7. 课堂总结:

* 掌握了理解思考本质的方法(思考=提问-回答,消解疑问)。

* 学会了超有用的结构化思维方法——“三问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 强调该方法的普适性:不仅能用于讨论军事(如战机),也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教师身份:樊荣强(元思维•元演讲•元写作导师)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