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把产品做出来,日本人把产品做精,中国人把产品做死……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一个网友说的。他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我们经常自豪地宣称的“中国的东西便宜”,其实是错误的。
以前我们说进口的东西都很贵,而且贵有贵的理由,就是质量很好,或者我们造不出来。可是,后来,我们可以造出来了,但是质量不行,所以价格便宜;后来质量上来了,但是,价格还是便宜。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便宜呢?不是有一句老话说,便宜无好货吗?
我们来看看一位教授的观点,他说:
很多本来高端产业,都是被一两家企业白菜价玩坏的。先说说工业机器人,这被称之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原来全世界比较厉害的工业机器人是欧洲和日本的“四大家族”,近十年,国内工业机器人规模企业少说也有一两百家,有家以注塑取料机械臂起家的B厂,愣是把十几万的工业机器人卖到一万八千八,这可坑苦了一众同行,你降不降价?还活不活?
还有机器视觉行业,这被称为“工业之眼”,21世纪初,国外大品牌也只有五六家,国内机器视觉行业刚有些起色,主要就是三两家光源企业和五六家集成商,利润都挺好,日子都好过。后来有一家做安防监控的大厂进入机器视觉行业,把视觉系统做到几百块一套,很多项目都去扫荡一遍,搞不定就丢掉,别人能搞定的也做不起价格,行业怨声载道。
我相信,许多做企业的都会支持这位教授的观点。因为这种用价格战的方式搞竞争,虽然短期内可以把同行逼得活不下去,让自己占据行业头部的位置,可是,长远来看,自己没有利润,没法再搞新产品开发,自己也难活下去,也不可能活得很滋润,而且,整个行业也被摧毁了。当一个行业最高技术拥有者不能从中赚取最大利益,那技术也不值钱了,谁还去注重技术的保护?
有个研发工程师说得好:我就是搞研发的,看到的是,有时候一个项目搞几个组竞争,等项目完成大部分裁员,留下少部分维护人员,然后在外面低价竞争,研发累死没赚到钱,生产加班也才刚糊口,对外宣传产品才是原来别人的多少分之一的价格,现在看到这个,我就觉得技术人员就是悲哀。
所以有人说,这就是民营企业做不到足额给全员买社保,做不到5天8小时、做不到规范生产经营的根本原因。内卷的逻辑是这样的:你便宜我更便宜,所以极致压榨成本,压榨供应商的利润,压榨员工的薪资福利。企业苟延残喘,没有资金研发迭代产品,继续卷入价格竞争。卷到最后关门大吉,员工失业。
当然也有人说,低价有什么不好的?秦岭打第一个铁路遂道时,我们从西德进口的一台二手盾构机花了七亿美元,还各种的盘剥我们,现在我们会造了,每台500万美元。并且达到了全国盾构机90%是我们生产的,世界占比达到了70%。
我想问:难道我们的目标就是市场占有率70%,可是没有啥利润吗?而且老板和员工都要累死累活地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