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07-23 00:23:54
2693 字 · 20 阅 · 0 评 · 0 赞

retouch_2024052123525762

文/樊荣强

在这个强调创新的时代,创造力早已不是艺术家的专属,而是每个人突破瓶颈、实现成长的核心能力。然而,很多人总把创造力归为“天赋”,认为自己“天生缺乏创意”;还有人即便偶有灵感,也难以将其转化为实际成果。事实上,创造力并非偶然的灵光一闪,而是可以通过结构化思考培养的能力。结合元思维中“思考 = 提问 - 回答”的本质,我们完全能通过系统训练,让创造力成为一种可复制的思维习惯。

一、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

提到创造力,人们往往会想到 “天马行空的想象”“与众不同的点子”,但这只是创造力的表象。从元思维的角度看,创造力是 “提出新疑问、联结新信息、生成新方案” 的思维能力,核心是对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的突破性追问与回答。它不是脱离逻辑的空想,而是在扎实的问答链条中,找到新的关联、新的角度、新的解法。具体来说,创造力包含三个关键要素:

好奇心驱动的提问力

是创造力的起点。就像孩子总爱问“天为什么是蓝的”“月亮会跟着人走吗”,创造力强的人永远保持对世界的追问。他们不会满足于“向来如此”的答案,而是不断提出 “这件事还有其他可能吗”“如果换个角度看会怎样”。比如,当大家都觉得“手机只是通讯工具”时,有人会问“手机能不能变成支付工具”“能不能变成相机”——这些追问恰恰催生了智能手机的创新。

跨领域的联结力

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经验、现象关联起来的能力。就像牛顿将“苹果落地”与 “天体运行” 联结,发现了万有引力;乔布斯将 “手机” 与 “电脑操作系统” 联结,推出了触屏智能手机。这种联结的本质,是在“是什么”的事实之间,找到隐藏的“为什么”的逻辑,进而提出“怎么办”的新方案。

落地可行的行动力

是创造力的归宿。创意如果只停留在想法层面,就不能称之为创造力。真正的创造力,是能把“怎么办”的构想转化为具体步骤——比如,想到“用短视频传播知识” 是创意,而设计出“1 分钟讲透一个知识点”的脚本、拍摄、发布流程,才是创造力的完整体现。

遗憾的是,很多人对创造力存在误区:有人认为 “创造力就是标新立异”,为了不同而不同,结果脱离实际;有人觉得 “逻辑会束缚创造力”,拒绝结构化思考,导致创意永远是空中楼阁。其实,真正的创造力就像《元思维》中强调的 “问答思维”—— 既要有打破常规的提问,也要有严谨的回答,二者缺一不可。

二、为什么要培养创造力

在知识快速迭代的今天,创造力早已不是“加分项”,而是“生存项”。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创造力的驱动,而元思维中的 “问答逻辑”,正是让创造力落地的关键。

从个人层面看,创造力是突破平庸的 “利器”。职场中,同样的工作,有创造力的人能找到更高效的方法——比如,把 “整理报表”变成“用数据可视化呈现规律”;生活中,有创造力的人能从平淡中发现乐趣——比如,把 “做饭” 变成 “尝试不同食材的搭配实验”。就像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的:“创造是人类最独特的本领”,它能让我们在重复的日常中,始终保持成长的动力。

从社会层面看,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源于创造力。从蒸汽机的发明到互联网的诞生,从文字的出现到人工智能的崛起,本质上都是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突破性回答:“蒸汽能做什么?”“为什么机器能代替人力?”“怎么让机器更高效?”——这些追问与解答,推动着社会向前。而元思维中的“问题链”,恰恰能让这些创新从零散想法变成系统成果。

反之,缺乏创造力的人很容易陷入“内卷”。比如,在工作中只会机械执行指令,遇到新问题就手足无措;在生活中固守习惯,对变化充满恐惧。就像《元思维》中提到的 “滑翔机式思维”——只能沿着固定轨迹飞行,无法应对突发的风向变化。

三、如何用元思维培养创造力

培养创造力,不需要天赋异禀,只需掌握 “提问 - 回答” 的结构化方法。结合元思维中的“元问题”和“问题链”,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用 “元问题” 激活创意提问

创造力始于对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的非常规追问。针对熟悉的事物,试着打破固有认知:

  • 对“是什么”换个角度:比如“会议”,不满足于“是团队讨论的方式”,可以问“会议能不能变成‘头脑风暴 + 行动承诺’的结合体?”
  • 对“为什么”挖得更深:比如“人们喜欢刷短视频”,不满足于“因为有趣”,可以问“除了娱乐,是不是还有‘碎片化学习’‘社交认同’的需求?”
  • 对“怎么办”找替代方案:比如“宣传产品”,不局限于“发广告”,可以问“能不能用用户故事、挑战赛等形式让大家主动传播?”

这些追问就像给思维“松绑”,能帮我们跳出“想当然”的陷阱,发现新的可能性。

第二,用 “问题链” 拓展创意思路

单一的提问只能产生零散的想法,而“提问 - 回答 - 再提问”的问题链,能让创意不断延伸。比如,从“如何提升读书会参与度”出发:

  • 先问“参与度低的原因是什么?”(回答:时间冲突、内容枯燥);
  • 再问“怎么解决时间冲突?”(回答:设置线上线下同步、缩短时长);
  • 接着问“内容怎么变有趣?”(回答:加入互动游戏、让读者分享故事);
  • 最后问“这些方法有什么风险?”(回答:线上互动可能冷场,需提前准备话题)。

通过这样的链条,一个简单的创意能变成完整的方案。同时,还可以用“横向提问”关联不同领域 —— 比如“餐厅的‘等位区小游戏’能不能用在读书会等待环节?”;用“纵向提问”深挖细节——比如“互动游戏的规则怎么设计才能兼顾趣味性和知识性?”。

第三,用 “结构化输出” 落地创意

创意要变成成果,需要清晰的框架。可以用《元思维》中的 “钻石法则” 梳理:

  • 开头明确核心创意(比如 “用‘剧本杀’形式讲历史”);
  • 主体分三点展开:“这个创意是什么(把历史事件变成剧本杀剧情)”“为什么可行(年轻人喜欢互动,历史细节适合角色扮演)”“怎么实施(选三国题材,设计角色卡、任务线、历史知识点)”;
  • 结尾预判效果和调整方向(比如 “如果参与度低,可简化剧情,增加提示卡”)。

同时,通过“假设 - 验证”循环迭代:先假设创意的可行性,再小范围实践(比如先组织 5 人测试剧本),根据反馈调整 “怎么办”的步骤。就像科学家做实验,创造力也需要在试错中完善。

结语

创造力从来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每个人都能通过元思维培养的能力。它始于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勇敢追问,成于严谨的回答与落地。从今天起,不妨从一件小事开始:面对工作中的常规任务,问一句 “还有更好的方法吗?”;看到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想一下“这背后还有什么原因?”。

当“提问 - 回答”成为思维本能,当创造力融入日常思考,我们不仅能收获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拥有“让世界变得不一样”的底气。毕竟,所谓成长,就是在不断创造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