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爱文
樊荣强在《神经——元思维:问与答的思考及表达智慧》一书中提出的“问答思维”,像一把江湖中传说的神剑,打开了思维与表达的任督二脉。这一概念揭示了语言生成的核心机制:持续的思考就是“问 - 答 - 问 - 答”的循环,无论是演讲还是写作,要让话语不断流淌,关键在于保持这种问答的节奏。
作为曾经的记者,作者对问答思维的体悟尤为深刻。新闻采访的本质就是提问与求解,一份采访提纲就是一串精心设计的问题链。正如他在书中所言,记者能写出万字报道,正是因为懂得用问题牵引思路 —— 先问“发生了什么”,再追问“为什么发生”,继而探究“该如何应对”,环环相扣的疑问自然带出源源不断的内容。这种思维方式迁移到写作中,便形成了“问答体”与“叙述体”两种文章体例,前者显性呈现问答,后者则隐藏了作者脑中的问句,但其底层逻辑完全一致。
生活中的对话场景更能印证这一点。脱口秀节目中,主持人通过不断提问引导嘉宾开口;日常聊天时,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动本质上也是问答的交替。可一旦独自站在演讲台,许多人就会陷入沉默——因为没人替你提问了。此时的破解之道,正是作者强调的“自问自答”:像节目主持人一样给自己抛问题,再逐一回应,思路便能源源不断。
这让我想起书中对思维导图的独到批判。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虽强调发散,却没说清发散的依据。而问答思维给出了答案:每个节点的延伸,都是基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提问。就像教孩子画思维导图时,若告诉他“从这个词出发,先问它是什么,再问为什么重要”,孩子便能迅速掌握要领——这正是问答思维的实操价值。
对学习者而言,这种思维方式的启发是颠覆性的。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根源不是素材匮乏,而是不会用问题拓展思路;职场人汇报工作逻辑混乱,往往是跳过了关键疑问,直接堆砌答案。书中将叙述体还原为问答体的示例尤为精彩:在罗翔关于“自恋”的论述中,还原出“人的本性有什么喜好”“为什么会自恋” 等隐藏问句后,文章的思维脉络瞬间清晰可见。
问答思维的价值,在于它让思考从“暗箱操作”变成“可视流程”。当我们意识到,每句话的背后都藏着一个问句,就能主动掌控思路的走向——想延续话题,就针对现有答案再提新问;想聚焦重点,就紧扣核心疑问深入挖掘。这正如作者所言:“问答思维揭示了人类大脑中语言生成机制的秘密”,掌握它,便掌握了让思路如活水奔涌的密码。
如果你也常陷入“茶壶里煮饺子”的困境,《神经》中的问答思维或许能为你指点迷津。毕竟,当表达的本质被拆解为“提问 - 回答”的循环,清晰与流畅便不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可学习、可练习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