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欢爱
初读《神经》,便被“思考=提问-回答”这个颠覆性定义击中。樊荣强在书中揭示了一个被多数人忽略的真相:我们每天睁眼后的第一个动作不是睁眼,而是思考——“要起床吗?”“几点了?”这些细碎的疑问,正是思考的起点。
樊荣强的《神经》一书,全名是《神经——元思维:问与答的思考及表达智慧》。如果你想阅读它,不妨到“微信读书”APP里去搜索。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认知盲区,重新认识了真正的思考是怎么一回事。樊荣强在书中将思考的起点归纳为四种情境:习惯、意外、被动和主动。
日常习惯触发的思考最易被忽视:妈妈听见孩子哭会本能追问“为什么哭”,司机进停车场会琢磨“哪里有空位”。这些看似本能的反应,实则是“提问-回答”的快速迭代。而意外事件更能激活深度思考,正如日全食会引发古人对天象的追问,学生突然考砸会让老师探究原因——反常打破惯性,疑问自然生长。
被动情境下的思考往往充满张力。领导突然布置的任务、意外收到的法院传票,这些“不得不面对”的状况,迫使我们从被动转向主动,在“怎么办”的追问中寻找出路。而主动思考则是强者的特质:作家构思新书时追问“如何结构”,创业者追逐目标时琢磨“如何突破”,这种带着明确目的的提问,正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最让我共鸣的,是樊荣强在书中对“提问”价值的阐释。他说,疑问像钩子,能勾出大脑中潜藏的素材与灵感。樊荣强曾经做过记者,因此他以自己的记者采访经验为例:优秀的采访提纲从来不是随意罗列,而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展开的问题链。这让我想起自己写作时的卡顿——并非缺乏素材,而是没有用提问串联思路。
《神经》最让人兴奋的是,它让思考从抽象变得可操作。樊荣强说:“没有话说的时候,就跟自己提个问题。”当我们意识到“思考始于疑问”,就能主动训练自己:看到现象时多问“是什么”,遇到难题时追问“为什么”,规划行动时明确“怎么办”。这种结构化的提问方式,让混沌的思绪变得清晰。
如果你也曾困惑“为何想不清、说不明”,《神经》会告诉你:答案藏在提问里。从今天起,试着像孩子一样保持好奇,让每个疑问都成为思考的起点——毕竟,所有伟大的发现,都始于一句“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