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朱迪亚·珀尔的《为什么》堪称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这本书由“贝叶斯网络”之父朱迪亚·珀尔与科普作家达纳·麦肯齐共同撰写,2019年出版后便引发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珀尔凭借在因果推理算法上的卓越贡献荣获2011年图灵奖,他在书中突破性地将因果关系研究引入人工智能核心领域,通过“因果关系之梯”层层剖析推理本质,为人工智能如何实现类人思考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解答思路。
壹:软件代码中if标签的独特价值
在软件代码中,if标签(通常称为条件语句)是实现程序逻辑分支的核心工具,其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现“判断与选择”的核心逻辑
if语句最核心的作用是让程序根据不同条件执行不同操作,就像人类做决策一样。例如:当用户输入密码正确,if判定后执行“登录成功”;错误则执行“提示密码错误”。游戏中,if检测到角色生命值为0时,触发“游戏结束”逻辑。
2. 让程序具备“动态响应”能力
没有if语句的程序只能按固定顺序执行,而if能让程序根据实时数据(如用户输入、传感器信号)动态调整行为。比如:天气APP通过if判断实时温度,决定显示“寒冷”还是“炎热”提示。电梯运行较件通过if判断几部电梯的位置,决定哪一部去某楼层接载乘客。
3. 构建复杂逻辑的基础
单一if可处理简单判断,而通过嵌套(if内部再用if)或组合(else if多条件分支),能实现复杂业务逻辑。例如:电商折扣规则:满1000减200,满500减50,否则无优惠,需用if-else if-else组合实现。
4. 提升代码的灵活性与可维护性
通过if语句将不同场景的逻辑分离,避免代码冗余。当需求变化时,只需修改对应条件的处理逻辑,无需重构整体结构。
简言之,if标签是程序“智能化”的基础,让代码从“机械执行”升级为“根据情况自主决策”。在很大程度上,if标签越全面精准,软件就会显得更聪明。
比如导航软件:如果它的if标签能覆盖“前方拥堵则切换路线”“雨天路滑则提醒减速”“用户常去地点优先推荐”等大量场景,且条件判断精准(比如拥堵阈值计算得恰到好处),用户会觉得它“懂我”“考虑周到”,自然觉得它聪明。这本质上是因为全面的if标签能让软件更贴合人类的复杂需求,像个“经验丰富的助手”。
贰:if标签与人类思维的关联
if标签本质上是对人类“条件化思考”模式的数字化模拟,它与人类思维在核心逻辑上高度契合,这种关联体现在三个关键层面:
1. 复刻人类的“预见性推理”
人类天然会用“如果”展开预判,比如“如果明天下雨,就带伞”“如果考试没通过,就要重考”。这种基于假设的推理,是人类规划行为、规避风险的核心能力。而if标签正是将这种思维具象化为代码逻辑——它提前设定“条件”(如下雨)和“应对方案”(带伞),让程序像人一样“未雨绸缪”。可以说,if标签是人类“提前设想各种可能性”这一思维习惯的直接映射。
2. 模拟人类的“多场景决策”
面对复杂情境时,人类会通过“如果A则做X,否则如果B则做Y”的多层判断来选择行动,比如“如果时间充裕就步行,否则如果有公交就乘车,否则打车”。这与代码中if-else if-else的结构完全一致:if对应“优先场景”,else if对应“次优先场景”,else对应“默认情况”。这种分层决策模式,体现了人类思维中“按优先级处理可能性”的特点。
3. 贴近人类的“经验迁移”逻辑
人类会从过往经验中提炼“条件反射式”的判断,比如“如果看到红灯,就停车”(源于交通规则的经验积累)。if标签同样依赖“经验输入”——开发者通过代码预设的条件和处理方式,本质上是将人类总结的规则、经验“教”给程序。就像人类用“如果”将经验转化为行动指南,if标签让程序用代码将规则转化为可执行的决策。
正是这种对人类“如果式思考”的精准模拟,让if标签成为程序“智能化”的基石。人类因“如果”而拥有应对复杂世界的灵活性,程序则因if标签摆脱了机械执行的局限,具备了类似人类的“情境响应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用if构建的逻辑越复杂,程序就越像“有思维”的聪明体。
叁:if标签与人类思维的共通本质
朱迪亚·珀尔在《为什么》中提出的反事实思考,为理解if标签与人类思维关系打开了新视角。反事实思考并不局限于对过去既定事实的反向假设,例如“如果昨天出门早一点,就不会错过火车”;同样涵盖对未来尚未发生事件的前瞻性假设,像“如果明天股市大幅下跌,就抛售部分股票” 。这与if标签所蕴含的“假设 - 结果”逻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假设触发机制的一致性
if标签通过设置条件(如“如果用户年龄大于18岁”)来决定后续程序走向(“允许访问特定内容”),反事实思考也是以一个与现实或预期不同的假设条件为起点,展开一系列推理。二者均是基于一种“非当前事实”的条件设定,开启对不同结果可能性的探索,尽管if标签更多用于程序实时运行时的条件判断,反事实思考在人类思维中应用场景更为宽泛,但触发根源一致。
2.因果推理逻辑的同构性
反事实思考是通过改变假设条件,观察因果链上结果的变化,从而明晰因果关系,比如思考“如果没有推行这项政策,经济发展速度会怎样”来探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因果联系;if标签在程序中也是建立起条件与执行动作之间的因果映射,如“如果检测到病毒入侵,就启动杀毒程序” 。都是在尝试确立“当X条件满足或改变时,Y结果如何产生或变化”的逻辑,一个服务于人类对世界因果规律的认知与理解,一个帮助程序在不同条件下做出合理“决策”。
3.思维价值的共通性
反事实思考无论是对过去反思以获取经验教训,还是对未来假设以提前规划应对策略,都是人类拓展认知、提升决策能力的重要思维工具;if标签则让程序能够根据不同输入和环境条件,灵活调整运行逻辑,增强程序的适应性和功能性。它们都致力于从“假设”中挖掘价值,为人类思维活动和程序运行提供更丰富的可能性与更强的应对能力,共同搭建起一座从已知通往未知的思维桥梁,让人类与程序在各自“世界”中都能借助“假设性思维”实现更优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