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与之
想想看,如果有人突然问你:“思考是什么?” 你是不是也会一愣,感觉那个天天挂在嘴边的东西,却一下说不清楚它的真模样?
樊荣强在《神经——元思维:问与答的思考及表达智慧》里,给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思考”,下了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定义,还把它写成了公式:“思考=提问-回答”。这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下子把飘渺玄乎的“思考”,变成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行为。
尤其在第一章第五节“思考的运用”中,樊荣强将抽象的思考拉回生活的具体场景,揭示出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思考不是哲学家的专属游戏,而是贯穿行为、学习、对话、演讲、写作等日常场景的生存技能。这种对思考应用场景的细致拆解,让这本书超越了理论探讨,成为一本实用的生活指南。
樊荣强将思考的运用场景分为七类,每个场景都直击普通人的痛点。以“行为”为例,日常看似无需思考的习惯性动作,实则暗藏思考的痕迹——开车上班时规划路线,妈妈听见孩子哭时判断原因,这些瞬间的决策都是“提问-回答”的快速迭代。书中的比喻尤为精妙:思考如同呼吸,平时不易察觉,却时刻维系着生活的运转。很多人抱怨“做事不动脑子”,根源正是忽略了这些碎片化思考的价值,没有将其转化为有意识的决策。
“学习”场景的剖析更发人深省。作者尖锐指出,许多人读书时“视而不见”,对摆在眼前的信息毫无反应,本质是缺乏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他以自己读《哈佛中国哲学课》为例,提出“作者如何解读哲学家思想”“观点与我的认知有何不同”等疑问,这种带着问题挖掘答案的方式,正是高效学习的核心。这让我想起学生时代的低效阅读——只追求读完的成就感,却从未问过“这段文字在回答什么问题”,难怪读后脑中一片空白。
“对话”与“演讲”场景的对比极具启发性。平时聊天能应对自如,上台却语无伦次,只因聊天时天然存在“你问我答”的支撑,而演讲需要“自问自答”的能力。作者强调,演讲就是“自己给自己提问题,然后回答问题”,这种视角转换解决了无数人“上台无话可说”的困境。书中提到的脱口秀节目运作机制尤为形象:主持人的提问本质是帮嘉宾完成思考引导,而当独自演讲时,就要学会给自己当“主持人”。
最具价值的是对“写作”场景的解读。作者提出“写作是自问自答的过程”,戳中了写作困难户的症结。很多人等待灵感降临,却不知写作的启动键是“提出第一个问题”。美国作家于尔根・沃尔夫的观点与此呼应:“问题是作家最好的朋友”,正是因为问题能撬开思路的闸门。书中将叙述体还原为问答体的示例,让我们恍然大悟:所有的文章的背后,都隐藏着作者脑中无数的问句。
“研究”场景的阐述则提升了思考的维度。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决策思考,本质都是持续的“提问-回答”。作者区分“研究型思考”与“决策型思考”,提醒我们:思考不仅要得出结论,更要为行动提供依据。这种从思考到行动的闭环,正是很多人缺乏的“落地思维”。
合上《神经》,忽然意识到:生活中不是缺少思考的机会,而是缺少将思考转化为行动的意识。樊荣强就像一位高明的向导,借用《神经》一书将思考的运用场景一一拆解,如同给我们一套“思考操作手册”。无论是学生、职场人还是研究者,都能从中找到贴合自身的思考方法。当思考能穿透生活的每一个肌理,我们应对挑战时,便多了一份从容与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