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温立
《神经》(原名《元思维》)作为樊荣强深耕思维与表达领域的力作,以“问答思维”为核心框架,将复杂的思考机制拆解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元疑问的循环互动。该书最具创造性的是,它跳出传统思维理论的抽象论述,以“元思维精灵”为隐喻,让高深的思考逻辑变得生动可感;而其实用性更堪称一绝,书中每个观点都配套具体场景的操作方法,让读者能即学即用。
《神经》第七章“‘怎么办’在问什么”一节尤为独到,它深刻揭示了“怎么办”这一元疑问对演讲的决定性价值,为提升表达影响力提供了精准指南。
樊荣强直击演讲的本质诉求:听众不仅想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更渴望获得“怎么办”的行动方案。书中强调,“怎么办”属于“规定性疑问”,其答案必须是“要求式结论”——以“要”字引领,明确指出具体措施、方法或路径。这戳中了许多无效演讲的痛点:滔滔不绝谈现象、分析原因,却对“该如何行动”避而不谈,最终沦为听众眼中的“空谈”。正如作者犀利断言:“不讲怎么办的讲话,不是在忽悠就是在耍流氓。”
“怎么办”的时间特性尤为值得关注。书中区分了“是什么”与“怎么办”的本质差异:前者可涉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事实,而后者仅指向未来的行动。这意味着在演讲中提出“怎么办”时,需聚焦“未来如何做”,而非沉溺于对过去的抱怨或对现状的描述。例如汇报工作时,与其反复强调“任务没完成”,不如聚焦“接下来要优化三个流程”,这种转向未来的表达更易获得听众认同。
对演讲者而言,区分“总体怎么办”与“具体怎么办”是提升说服力的关键。书中指出,“总体怎么办”是原则性方向,而“具体怎么办”才是能落地的“干货”。很多演讲让人觉得空洞,正是因为只谈“要努力”“要创新”等原则,却没给出“如何分配时间”“如何收集创意”等具体步骤。作者以提升写作水平为例:说“要多读书”是总体建议,而“每天精读30分钟并做笔记”才是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后者在演讲中更能打动听众。
“怎么办”的问答策略更让演讲思路豁然开朗。书中强调,回答“怎么办”需先明确“是什么”——就像医生需先诊断病情,才能开出药方。演讲中提出解决方案前,应先清晰界定问题现状与根源。例如讲“如何提升团队效率”时,可先说明“当前沟通成本高(是什么),因流程不明确(为什么)”,再给出“要梳理三个核心流程”的具体对策,这种因果链完整的表达更具说服力。
无论是职场演讲、公益宣讲还是创业路演,“怎么办”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模块。《神经》让我们明白:好的演讲不仅要传递观点,更要给出行动指南。当你在演讲中清晰回答“听众该怎么办”时,表达就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共鸣,影响力自然水到渠成。对于渴望让演讲产生实际效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把打开行动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