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云南
在“微信读书”上读完樊荣强《神经——元思维:问与答的思考及表达智慧》,又看到读者xl的评论,说“写文章就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想他们所想,思他们所思,解释他们的疑问”,心里一下亮堂了,深觉写作思维的奥义,正藏在“读者视角”里。作者樊荣强不仅把写作这事说得明白又实在,更是推开高效沟通、深度思考之门的密钥,值得细品。
一、共情读者,写作的起点
写作常遇困境:自说自话难共鸣,绞尽脑汁难出圈。书里“站在读者角度”的理念,恰似破局利刃。写作者若想让文字有穿透力,必先成为读者“情绪侦探”,捕捉他们的困惑、渴望与好奇。比如谈职场奋斗,别只讲“努力就会成功”的陈词,要揣度读者“努力却没成果,问题出在哪”的焦虑,用“拆解职场晋升的隐性规则”“普通人突破瓶颈的实操路径” ,把大道理转化为贴身解惑,让读者感到“这篇文章懂我” 。
二、提问驱动,内容的引擎
书中“揣度疑问、提出疑问、解答疑问”的逻辑,重塑写作思路。优质内容往往始于好问题:讲亲子关系,先抛出“为什么越管孩子越叛逆”“职场妈妈如何平衡陪伴与工作” ,用问题勾住读者,再抽丝剥茧找答案。这像搭建思维阶梯,带着读者从“有疑问”走到“有收获”,让文章既有互动感,又有知识增量,摆脱“自嗨式输出”的尴尬。
三、思维延伸,沟通的智慧
这套“问与答”逻辑,不止适用于写作,更是通用沟通心法。职场汇报时,想想领导关心“项目价值、风险、回报”;跟朋友交流,捕捉对方“分享欲背后的情绪需求” 。把“读者视角”拓展为“沟通对象视角”,无论是写方案、做演讲,还是日常聊天,都能精准踩中对方“思维频道”,让表达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共鸣”。
四、实践反思,成长的闭环
道理易懂,难在持续践行。写作时,可刻意做“疑问清单”:围绕主题,先列10个读者可能关心的问题,再筛选最有价值的3 - 5个深入解答;也可写完后“角色代入”,把自己当挑剔读者,反问“这篇文章解决我的困惑了吗?有没有更解渴的视角?” 初期或许生硬,但坚持用“读者思维”打磨文字,会发现内容越来越“挠到痒处”,这正是写作力进阶的标志。
五、提问回答,连接的桥梁
《神经——元思维》的价值,在于把抽象的“写作心法”转化为可操作的“问与答”工具。xl的评论点出关键:写作不是作者的“独角戏”,而是与读者的“超时空对话”。当我们真正学会站在读者角度“提问 - 解答”,文字就有了温度与力量,不仅能传情达意,更能成为连接人与人的思维桥梁。这或许就是写作的终极意义——用文字打破认知壁垒,让彼此看见、理解、共鸣。
读完书,再看自己的写作草稿,那些“自说自话”的段落格外刺眼。但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进步的方向:从今天起,让每一个字都先经过“读者视角”的审视,让每一篇文章都成为一次真诚的“思维问答”。这,大概就是这本书给写作者最珍贵的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