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08-11 18:10:44
2753 字 · 21 阅 · 0 评 · 0 赞

downloadImg (1)

文/樊荣强

ORID(焦点讨论法)作为一种结构化思考工具,本应帮助我们梳理经历、提炼价值,但现实中很多人却因误解其核心逻辑而难以发挥其效用。其中,对O(客观事实)的模糊认知、对R(感受/反应)与I(意义/思考)的混淆,是最常见的问题。尤其是混淆了“R”与“I”之后,将二者视为重复内容,实则是颠倒了它们的逻辑关系。

以我在“简书”上读到某作者的一篇介绍ORID的文章为例,她在文末写的两个模板,显然对其他人有误导之嫌,或者根本没有操作:

两种类型ORID(焦点讨论法)的提示点,每天写之前,请看一遍,找准关键要表达的点

回顾发生事件类

O(客观事实): 已完成哪些工作?

R(感觉、感受): 最挑战的是哪个环节?(和过去做法有什么不同)

I(思考): 有什么启发?

D(决定): 下次再做,会如何进行?

学习回顾类

O(客观事实): 今天上了哪些课程?(看了什么书?或输入了什么信息?)

R(感觉、感受): 最喜欢哪部分内容?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与过去经验有什么不同)

I(思考):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D(决定): 今后你要怎么做呢?

上述两个模板的问题在哪里呢?请先看:“I(思考): 有什么启发?”,注意,感受不就是启发吗?这就与“R”的内容重叠了;应该改为“I(思考): 为什么这是最有挑战的环节?”

再看:“I(思考):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注意,这个又与R中最喜欢、印象最深重叠。应该改为,“I(思考): 为什么这是我最喜欢的内容?”

因此,看似ORID挺有用,但真的写起文章来,许多人恐怕还是不得要领。要厘清这一核心问题,下面借助我所提出的“立题”理论,来还原ORID的底层逻辑,也许你会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的“立题”理论揭示了人类思考的基本规律,我把立题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种类型:“是什么”指向对事实的描述、表现的罗列、特征的归纳、观点的陈述,是思考的起点;“为什么”聚焦于对观点的解释、原因的分析,是思考的深化;“怎么办”则导向行动方案的制定,是思考的落地。

立题理论与ORID的四个核心环节(O-客观事实、R-感受/反应、I-意义/思考、D-决定/行动)高度契合:O环节锚定客观事实“是什么”,R环节明确“是什么”的观点,I环节解答“为什么”的理由,D环节落实“怎么办”的行动。理解这一对应关系,才能跳出对ORID的表层认知。

一、O:客观是什么——锚定思考的事实基石

O(Objective)环节是ORID的起点,核心是回答“客观是什么”,要求我们剥离所有主观判断、情绪和评价,只聚焦于事实、现象、特征与表现的精准描述。它是后续所有思考的“原材料”,如同建筑的地基,直接决定思考的稳固性。在O环节,我们需要记录“发生了什么”“存在哪些可观测的现象”“有哪些具体数据或特征”。例如:“今天的会议从9:00持续到11:30,共讨论了3个议题,其中2个未达成共识”“这篇文章有5个章节,第三章用了3个企业案例说明结构化思考的应用”“本周客户投诉中,‘响应延迟’问题占比60%”。这些描述不包含“会议效率低”“文章写得好”“客户投诉很严重”这类主观评价,只呈现可验证的客观信息。很多人在O环节容易陷入“事实+评价”的误区,比如“今天的会议拖沓地开了2.5小时”,其中“拖沓”就是主观判断,会干扰后续思考的客观性。O环节的关键原则是:他人通过你的描述,能清晰还原事件的原始样貌,且不产生对事件的情绪偏向。

二、R:主观是什么——承接事实的感性反馈

R(Reflective)环节承接O的客观事实,回答“我的主观观点是什么”,聚焦于事实引发的即时情绪、直觉或感受。它是对客观事实的感性回应,不涉及理性分析,却真实反映了我们与事实的情感联结。例如,当O是“会议中提出的方案被多次否定”,R可能是“感到失落”“有些挫败”;当O是“案例中的方法解决了长期困扰我的问题”,R可能是“很兴奋”“豁然开朗”。这些感受没有对错之分,却为后续的理性分析提供了情感线索——R是基于O的主观态度,是“我对事实的直观反应是什么”的直接答案。需要警惕的是,R环节不能混入对事实的解释。比如将R写成“方案被否定是因为准备不足”,就越过了感性反馈的边界,提前进入了理性分析的领域,这会导致思考链条的混乱。

三、I:观点的理由为什么——深化感受的理性提炼

I(Interpretive)环节是ORID的核心价值所在,基于R的主观观点,回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即提炼感受背后的意义、启示或思考结论。它是理性分析的产物,是对“感受与事实之间的关联”“感受背后的本质”的深度探究。结合樊荣强的理论,I与R的关系是“理由支撑观点”:R是“我认为是什么”的观点,I是“我为什么这样认为”的理由。例如:当O是“任务截止前因突发问题被迫加班”,R是“感到焦虑”,I则应是“焦虑源于对突发风险的应对能力不足,这说明提前预判风险的重要性”;当O是“跨界案例中的方法适配了我的工作场景”,R是“很惊喜”,I则可以是“惊喜源于跨界思维打破了固有认知,这启示我需拓宽学习的边界”。很多人混淆R与I,正是因为没有明确“观点”与“理由”的界限。比如将I写成“案例让我很兴奋”,就停留在了R的感受层面,而没有完成从“感性反馈”到“理性结论”的跃迁。

四、D:行动怎么办——落地思考的具体方案

D(Decisional)环节是思考的落脚点,基于I的理性结论,回答“我该怎么办”,即制定具体可执行的行动方案。它要求将思考转化为明确的步骤,确保思考不流于空谈。例如,基于I环节的“提前预判风险的重要性”,D可以是“明天起,接到任务后先列出3个潜在风险,标注应对措施和责任人,同步到任务清单中”;基于I环节的“拓宽学习边界的必要性”,D可以是“每周花2小时阅读跨领域文章,记录可迁移的方法,月底复盘应用效果”。D环节的核心标准是“脱离前文也能明确行动”,即他人仅看D的内容,就能知道具体要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这才能让思考真正落地。

五、ORID的实践逻辑:从事实到行动的闭环

ORID的四个环节构成了“事实→观点→理由→行动”的完整思考闭环:O提供客观依据,R传递主观态度,I提炼理性价值,D导向具体行动。其中,O的“客观是什么”是根基,只有先锚定事实,后续的观点、理由和行动才不会偏离本质;R与I的“观点+理由”关系是核心,只有让每个观点都有扎实的理由支撑,思考才能从表面走向深入。

在实践中,可通过三个技巧强化运用:一是在O环节用“数据、时间、场景”强化事实描述,避免模糊表述;二是在R环节用“我感到/觉得……”明确观点,区分感受与评价;三是在I环节用“这说明/启示……”衔接理由,让逻辑链条更清晰。当我们能清晰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观点”,明确“观点”与“理由”的支撑关系,ORID就能真正成为梳理思路、提炼价值的有效工具。

ORID的价值不在于形式的完美,而在于通过结构化流程让思考从混沌走向清晰。从O的客观锚定,到R的感性承接,再到I的理性深化,最终到D的行动落地,每个环节都承担着独特的使命。正确运用ORID,不仅能让我们从经历中收获成长,更能让每一次思考都成为通向目标的阶梯。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