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08-11 18:54:47
1522 字 · 16 阅 · 0 评 · 0 赞

downloadImg (1)

文/施一涛

简书文章《ORID:一种高效的思考与表达工具》中,有两个案例暴露出对ORID的典型误解。其一将I(思考)表述为“有什么启发?”,其二将I写成“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两种表述看似合理,实则混淆了R(感受/反应)与I(意义/思考)的边界——若“启发”“学到的内容”能直接从感受中得出,I便成了R的重复。正如读者指出的,正确的I应当追问“为什么”:“为什么这是最有挑战的环节?”“为什么这是我最喜欢和印象最深的部分?”。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许多人不仅混淆了R与I的定义,还让二者失去逻辑关联,导致思考链条断裂、思路跳跃。要厘清这些问题,需结合樊荣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立题理论,明确ORID中R是“观点是什么”、I是“理由为什么”的核心逻辑,以及二者必须紧密关联的关键原则。

樊荣强的三种立题理论揭示了思考的底层规律:“是什么”是对事物的直接判断,“为什么”是对判断的深层解释,“为什么”必须紧扣“是什么”展开,否则思考就会脱节。这一逻辑恰好对应ORID的四个环节:O(客观事实)是“客观是什么”,R是“主观观点是什么”,I是“观点的理由为什么”,D是“行动怎么办”。其中,R与I的“观点-理由”关系不仅要求二者定义清晰,更要求理由必须针对观点展开,形成严密的逻辑闭环。

O环节作为思考的基石,必须是剥离主观的客观描述。例如在产品复盘时,O应是“这款新品上线3天,点击量2000次,转化率8%,用户评价中‘操作复杂’出现12次”,而非“这款新品上线后表现糟糕,用户都觉得难用”——后者的“糟糕”“难用”已混入主观评价。O的价值在于提供“可验证的事实素材”,让后续观点有坚实的客观依据。

R环节对应“主观观点是什么”,是对O的即时感受或态度。当O是“新品评价中‘操作复杂’被多次提及”,R可能是“有些担忧”“感到压力”;当O是“某场讲座中讲师用生活化比喻解释了复杂理论”,R可能是“觉得轻松”“深受触动”。这些感受无需理性分析,只需诚实回答“我对事实的直观反应是什么”。简书案例的错误在于将I的“为什么”简化为感受的重复,而R的核心是明确“观点”,不涉及解释。

I环节的核心是回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即基于R的感受深挖本质,且必须与R形成直接关联。若R是“看到‘操作复杂’的评价感到担忧”,I则应是“担忧源于用户体验未达预期——这说明产品测试阶段对新手操作场景覆盖不足,需补充易用性优化”——这里的“用户体验未达预期”直接回应了“担忧”的原因;若R是“讲师的生活化比喻让我感到轻松”,I则是“轻松因为具象化表达降低了理解门槛——这证明复杂知识的传播需兼顾受众的认知习惯”——“具象化表达”与“轻松”形成紧密逻辑。但现实中,很多人会写出这样的错误案例:R是“看到‘操作复杂’的评价感到担忧”,I却跳到“这说明市场推广力度不够”,二者毫无关联,导致思路从“产品体验”突兀地跳到“推广策略”,完全断裂。这种跳跃的本质,是忽略了I必须“为R提供理由”的核心职责,让思考沦为零散的碎片。

D环节作为思考的落脚点,需基于I的结论制定行动方案。例如从“I环节的‘产品测试对新手场景覆盖不足导致担忧’”,可推导出D:“本周内组织3场新手用户测试,重点记录操作卡顿节点,根据反馈调整3处核心流程,下周发布优化版本”。D的价值在于让思考落地,而它的有效性,也依赖于I与R的严密关联——若I与R脱节,D自然也会偏离问题核心。

综上,ORID的精髓在于“客观事实→主观观点→观点理由→行动方案”的层层递进。其中R与I的关系,不仅是“观点”与“理由”的定义之分,更要求理由必须紧扣观点,形成不可分割的逻辑链条。没有R的明确观点,I便成了无的放矢;没有I对R的针对性解释,思考就会陷入跳跃与混乱。唯有把握这一逻辑,才能让ORID真正成为梳理思路、深化思考的有效工具,而非流于形式的文字游戏。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