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我写的《用拆词法为概念下定义可获得意外效果》一文发表后,有读者跟我留言说:
“樊老师,讲到你关于下定义的文章,给我如何打开思路带来巨大的启发。不过其中关于‘经验’一词的定义我有些不解,特向您请教。你说‘经验——经历多,而且验证了可靠性的因果关系。’请问,如何理解这个关于‘经验’的定义,尤其是为什么说经验就是因果关系呢?”
基于读者的这个疑问,我现在不妨专门写一篇文章,谈谈我对经验的看法。
一、经验的常规定义,以及经验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在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的招聘广告中,都有“经验丰富”这个条件,或者“有经验者优先”的说法。“经验”一词,虽然无数的年轻人在求职时都十分讨厌它,但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对它耳熟能详。
“经验”一词的定义,通过网络查询获得的结果如下:
经验是指通过实践或经历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理解或感悟。它通常来自于个人在特定领域或情境中的亲身经历,经过总结和反思后形成,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类似的问题或情况。
我们反对经验主义,但是,我们永远都希望自己多一点经验,因为它具有六大作用:提升问题解决效率、辅助关键决策、优化技能执行质量、规避潜在风险、促进跨场景迁移能力、增强危机应对定力。
二、两大内涵:从单字拆解看“经验”的构成要素
“经”:指向“经历多”的实践基础。“经”的本义有“经过、经历”之意,强调通过亲身参与、实地感受积累的过程。
这里的“经历多”并非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指在不同场景、不同问题中反复实践的过程——无论是成功的尝试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属于“经”的范畴。这是“经验”形成的前提:没有足够的实践积累,便无法提炼出有价值的规律。
“验”:指向“验证可靠性”的逻辑闭环。“验”的核心是“检验、验证”,强调对经历的复盘与确认。
经历本身只是零散的素材,而“验”的过程则是对这些素材的筛选、分析和验证:哪些做法在重复场景中持续有效?哪些因果关系(如“这样做会导致那样的结果”)经过多次检验后依然成立?这个“验证”环节让“经验”跳出了个人主观感受,具备了可复用的客观性。
三、从合成含义看“经验”的本质:从实践到规律的沉淀
当“经”与“验”结合,“经验”的完整内涵便清晰起来:它不是孤立的“经历”(单纯的“经”可能只是碎片化的记忆),也不是空想的“规律”(单纯的“验”若脱离实践则成了空谈),而是“实践积累”与“逻辑验证”的结合。
比如,农民说“春施氮肥,秋收饱满”,这是经验:“经”是年复一年的耕种经历,“验”是无数次施肥与收成的对应关系被验证为可靠,最终沉淀为“施肥时机与收成质量”的因果规律。
再如,职场人说“沟通前先换位思考,更容易达成共识”,这也是经验:“经”是多次沟通成功或失败的经历,“验”是对“换位思考”与“沟通效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反复确认。
四、这个解释的精妙之处:区分“经验”与相关概念
通过拆词法的拆解,明确“经验——经历多,而且验证了可靠性的因果关系”,能更清晰地看出“经验”与其他概念的差异:
与“经历”相比:经历侧重“过程本身”,而经验强调对经历的“验证与提炼”(即“验”的环节);
与“理论”相比:理论侧重抽象的逻辑推导,而经验的根基是“经”——必须基于真实实践,而非纯粹的逻辑演绎。
因此,“经历多,而且验证了可靠性的因果关系”这一解释,既拆解了单字的核心含义,又精准抓住了“经验”作为“实践沉淀的可靠规律”的本质,体现了拆词法“以字释词、以词明义”的核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