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08-19 00:21:59
1359 字 · 30 阅 · 0 评 · 0 赞

mmexport74474b43627ede7d53e4c2dd8a856e69_1753501005291

文/樊荣强

我写的《用拆词法为概念下定义可获得意外效果》一文中把“经验”定义为“经历多,而且验证了可靠性的因果关系”,有读者问我:“把经验落脚到‘因果关系’上,这一点特别有深意,请老师把这一点再特别说明一下。”

一方面,我自己也觉得意犹未尽,另一方面,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我决定再写一篇文章,说明“经验的核心是因果关系”。

在“经验——经历多,而且验证了可靠性的因果关系”这一拆词解释中,将“经验”落脚于“因果关系”,恰恰点出了这一概念最本质的价值——它不是零散经历的堆砌,而是人类从实践中提炼出的“规律密码”。这种对因果关系的强调,既符合拆词法“以字释词”的逻辑,更揭示了经验之所以能指导实践的核心机理。

一、因果关系让“经验”跳出“经历”的碎片化​

“经”指向“经历多”,但单纯的经历只是时间流逝中积累的零散事件。有人活了几十年,经历过无数场景,却依然说不出“什么做法能带来什么结果”,这正是因为缺少对因果关系的提炼。​

比如,一个人多次在雨天出门忘带伞而被淋湿,这只是“经历多”;但当他意识到“雨天出门不带伞→会被淋湿”这个因果关系,并从此养成看天气预报的习惯时,零散的经历才转化为有价值的“经验”。可见,“经”是素材,而“因果关系”是将素材串联成体系的线索,让经验从碎片化的记忆升级为有逻辑的认知。​

二、“验证可靠性”的因果关系让经验具有“可复用性”​

经验的价值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在于指导未来,而这依赖于因果关系的“可靠性”。“验”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因果关系的反复检验:某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偶然发生的巧合,还是稳定存在的规律?​

农民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背后是“特定时节(因)→适宜作物生长(果)”的因果关系——它不是一次成功的偶然,而是经过千百年农耕实践验证的可靠规律,所以能年复一年指导播种;医生根据 “呼吸道感染(因)→可能出现咳嗽、发烧(果)” 的经验诊断病情,也是因为这种因果关系在无数病例中被验证有效。

正是这种被“验”证的可靠性,让经验能跨越场景、重复复用,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三、因果关系让经验成为“认知升级的阶梯”​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本质上是对因果关系的探索。经验中蕴含的因果关系,看似是“怎么做会有什么结果”的简单总结,实则是人类从具体实践中抽象规律的过程。​

孩子第一次摸热水被烫伤(经历),他会记住“热水→烫手”的因果关系(经验);随着成长,他会进一步发现“温度过高→组织损伤”的深层因果,甚至理解“热量传递原理”——这正是从经验中的因果关系出发,实现认知从具象到抽象的升级。可见,经验中的因果关系是认知的“跳板”,它让人类能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世界的理解。​

结语:因果关系是经验的“核心骨架”​

拆词法将“经验”定义为“经历多,而且验证了可靠性的因果关系”,精准抓住了这一概念的本质:“经历多”是经验的“血肉”,提供了素材基础;而“因果关系”是经验的“骨架”,决定了它能否成为有价值的认知工具。

没有因果关系的串联,经验只是一堆散乱的故事;没有可靠性的验证,因果关系就成了不可信的猜想。这正是拆词法的精妙之处——通过单字拆解与逻辑合成,让我们看清:经验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为人类搭建了从实践到规律、从偶然到必然的认知桥梁,并为我们铺设了应对人生中无数问题的解决之道。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