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我想写一个系列文章。挑选150个词儿,按照钻石法则的模式分别去写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通过这150个词的解读,能够让读者掌握这个世界的最主要的底层逻辑。不求全面,只求主要的底层逻辑。换个说法,也就是让读者通过阅读这150篇文章,掌握这150个词汇,就变成一个通晓世事,领悟社会人心的一个聪明人。
以下是150个词汇按15个类别归类的结果,每个类别包含10个词汇,覆盖认知、人性、社会、行动等核心领域,兼顾底层逻辑的系统性与颗粒度:
1. 认知本质类
- 本质(现象背后的核心属性)
- 规律(事物重复出现的必然联系)
- 因果(事件间的依存与推导关系)
- 抽象(从具体中提炼共性的思维过程)
- 模型(简化现实的认知工具)
- 维度(认知事物的视角与层次)
- 悖论(看似矛盾却成立的逻辑现象)
- 直觉(未经推理的直接判断能力)
- 归因(对事件原因的解释倾向)
- 真相(符合客观事实的本质信息)
2. 人性本能类
- 趋利(追求收益的原始驱动力)
- 避害(规避风险的本能反应)
- 欲望(未被满足的需求与渴望)
- 恐惧(对威胁的应激性情绪)
- 认同(渴望被接纳的心理需求)
- 嫉妒(对他人优势的不平衡感)
- 自恋(自我价值感的过度放大)
- 共情(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 安全感(对稳定环境的心理依赖)
- 意义感(对存在价值的追求)
3. 心理规律类
- 偏见(先入为主的判断倾向)
- 从众(跟随群体的心理惯性)
- 锚定(被初始信息绑定的判断偏差)
- 损失厌恶(对失去的敏感度高于获得)
- 稀缺(资源不足引发的心理聚焦)
- 侥幸(低估风险的乐观偏差)
- 拖延(逃避痛苦的即时满足倾向)
- 认知失调(信念与行为冲突的调整)
- 归因偏差(对自身与他人的双重标准)
- 愧疚(行为与道德冲突的情绪反应)
4. 社会结构类
- 规则(社会运转的契约框架)
- 权力(影响他人的能力与资源)
- 阶层(资源占有差异形成的层级)
- 法律(社会规范的刚性约束)
- 道德(社会共识的柔性约束)
- 圈子(利益与认同的共同体)
- 人情(熟人社会的隐性契约)
- 面子(社会评价中的自我形象)
- 共识(群体认可的共同认知)
- 舆论(群体意见的聚合与传播)
5. 关系互动类
- 利益(资源交换的核心驱动力)
- 信任(降低合作成本的基石)
- 合作(共赢的基础模式)
- 博弈(利益冲突中的策略选择)
- 沟通(信息与情感的传递反馈)
- 倾听(理解他人表达的能力)
- 妥协(为共识放弃部分诉求)
- 默契(无需言语的相互理解)
- 亏欠感(接受付出后的心理负债)
- 和解(冲突后的关系修复)
6. 价值交换类
- 价值(事物的有用性与稀缺性)
- 需求(未被满足的欲望与诉求)
- 供给(满足需求的资源与能力)
- 交换(资源与价值的对等流动)
- 成本(达成目标的所有付出)
- 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
- 公平(分配与权利的平衡感知)
- 稀缺性(价值的核心来源)
- 性价比(收益与成本的最优比)
- 代价(获得收益必须承受的损失)
7. 行动实践类
- 选择(资源有限时的取舍逻辑)
- 目标(行动的方向与终点)
- 策略(达成目标的路径设计)
- 执行(将想法转化为结果的过程)
- 复盘(从结果中学习的闭环)
- 专注(聚焦核心目标的能力)
- 取舍(放弃部分以获得更重要事物)
- 积累(微小行动的长期复利)
- 行动(改变现状的具体实践)
- 试错(通过犯错探索正确路径)
8. 系统运转类
- 系统(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的整体)
- 连接(要素间的互动与关联)
- 平衡(系统稳定的核心状态)
- 冲突(系统内要素的矛盾)
- 依存(要素间的相互需要)
- 层级(系统的结构秩序)
- 边界(系统与外部的区分)
- 核心(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 循环(系统资源的再生机制)
- 演化(系统随时间的发展变化)
9. 世界规律类
- 熵增(无序化的自然趋势)
- 守恒(能量/价值的平衡规律)
- 变量(影响结果的动态因素)
- 阈值(突破临界点才会质变)
- 反馈(行为与结果的循环影响)
- 惯性(事物保持原有状态的倾向)
- 临界点(事物性质质变的边界)
- 均值回归(极端状态向平均趋近)
- 蝴蝶效应(微小变化引发连锁反应)
- 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10. 经验理论类
- 经验(实践中积累的感性认知)
- 理论(系统化的理性知识框架)
- 实证(用事实验证理论的方法)
- 归纳(从个别提炼共性的推理)
- 演绎(从普遍推导个别的推理)
- 假设(待验证的理论猜想)
- 范式(某领域的主流理论框架)
- 案例(具体情境中的经验载体)
- 碎片化(信息零散不系统的状态)
- 权威性(信息来源的可信程度)
11. 个体成长类
- 认知(对事物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 心智(个体的思维模式与心理状态)
- 习惯(长期重复的自动化行为)
- 觉察(对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
- 反思(对自身行为的复盘修正)
- 突破(打破固有局限的成长节点)
- 短板(自身能力中的薄弱环节)
- 潜能(未被充分开发的潜在能力)
- 韧性(面对挫折的恢复适应力)
- 自律(主动约束自身行为的能力)
12. 资源能量类
- 资源(系统运转的基础要素)
- 能量(驱动系统运转的动力)
- 信息(系统内传递的信号与内容)
- 网络(节点间的连接与影响)
- 信息差(认知不对称带来的优势)
- 冗余(系统应对风险的缓冲设计)
- 外部性(系统对外部的影响)
- 媒介(信息传播的载体与工具)
- 过滤(对信息的筛选与取舍)
- 编码(将想法转化为可传播形式)
13. 选择决策类
- 概率(不确定性中的大概率趋势)
- 风险(行动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
- 机会(潜在收益的窗口期)
- 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方向)
- 定位(在系统中找到自身位置)
- 杠杆(用小投入撬动大成果的工具)
- 试探(通过间接行为了解对方态度)
- 路径依赖(过去选择对未来的影响)
- 幸存者偏差(只关注存活案例的偏差)
- 破窗效应(不良现象引发更多不良行为)
14. 变化适应类
- 变化(系统的动态特性)
- 适应(系统应对外部变化的能力)
- 迭代(渐进式进化的底层逻辑)
- 演化(系统随时间的发展变化)
- 冲突升级(矛盾从轻微向激烈发展)
- 代偿(某方面不足由其他方面弥补)
- 异化(人与自身/社会的背离)
- 内卷(无效竞争的内耗状态)
- 边际效应(连续投入的收益递减)
- 可持续(长期存续的平衡状态)
15. 复杂简单类
- 复杂性(系统要素多、关系复杂的特性)
- 简单性(复杂系统的底层极简逻辑)
- 效率(系统运转的投入产出比)
- 协同(多方配合的增效逻辑)
- 循环(系统资源的再生机制)
- 解码(理解信息含义的过程)
- 共鸣(信息引发的情感认知契合)
- 距离(关系中物理与心理的间隔)
- 回报(对他人付出的回应与补偿)
- 谣言(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
每个类别聚焦一个维度的底层逻辑,词汇间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拆解,可帮助读者构建全面且深入的认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