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08-20 01:46:49
1210 字 · 28 阅 · 0 评 · 0 赞

写关于掌握底层逻辑的文章 (3)

文/樊荣强

因为下雨,所以地面湿了;因为努力,所以考试及格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因为……所以……”,揭示了人类最基础的认知逻辑:因果律。古往今来的思想家、科学家提出的重要理论与思想,本质上都是对某一组因果关系的发现,并以此在人类智慧长河中留下印记。

一、所谓因果究竟是什么

因果是事件间稳定的依存与推导关系,是“此有故彼有”的逻辑链条。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早就点破:一件事的发生,既有质料因(构成基础)、形式因(内在结构),也有动力因(推动力量)、目的因(最终目标),比如“桌子被造出来”,木材是质料因,设计图是形式因,工匠劳作是动力因,供人使用是目的因。

休谟则提醒我们,因果更多是“经验的恒常联结”——我们总看到“火烤→水沸”,便认定二者有因果,但其必然性来自重复观察而非绝对证明。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因果报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则是带着价值判断的因果,将道德行为与命运结果绑定,成为一种劝善的文化基因。无论哪种视角,因果的核心始终是:事件A的存在或发生,导致事件B的存在或发生。

二、为什么会出现错误的因果论断

错误的因果论断,源于认知的 “想当然”和世界的 “复杂性”,更源于人性中“自我中心”的归因倾向。

休谟早就发现,人们容易把“先后顺序”当“因果关系”——看到“公鸡打鸣后太阳升起”,就以为公鸡叫醒了太阳,这便是“事后归因谬误”。职场中常见的“他升职了,因为嘴甜”,也可能忽略了能力、机遇等真正原因。

更隐蔽的误区是“自我美化式归因”。许多人习惯把外部因素带来的成功,比如时代机遇、平台资源带来的成就,统统归为个人聪明或能力出众;而遇到失败时,又将责任推给环境或他人。这种“我认为自己主导一切”的心理,让因果判断沦为自我安慰的工具。

中国传统文化的因果报应观念,有时会模糊客观因果与价值因果的边界。把“出门遇雨”归为“昨天说了坏话”,或是将偶然的好运归功于“积德行善”,其实是用道德联想替代了对真实原因的探究。

三、怎么正确分析与把握因果

把握因果需要“理性拆解”与“耐心验证”的双重功夫。

第一步,学亚里士多德“多维度找因”。分析事件时,不只看表面的“动力因”,还要追问质料因(基础条件)、形式因(内在逻辑)、目的因(背后动机)。比如分析“项目成功”,别只归功于“努力”,还要看资源支持(质料)、流程设计(形式)、目标清晰度(目的)。

第二步,用休谟的“经验检验法”。判断A是否导致B,要看是否多次重现,且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就像验证“运动能减肥”,需观察长期运动者的体重变化,同时排除饮食等变量影响。

第三步,区分“客观因果”与“价值因果”。传统文化的“因果报应”可作为道德指引,但分析具体事件时,要跳出“善恶决定一切”的思维,比如别把“创业失败”简单归为“德行不够”,而应找市场、策略等客观原因。

因果,它既不是绝对的必然,也不是随意的联想。看清因果,便是看清世界运转的隐形脉络;敬畏因果,才能让我们面对问题时保持谦逊与严谨。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