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08-20 02:13:45
1333 字 · 25 阅 · 0 评 · 0 赞

写关于掌握底层逻辑的文章 (2)

文/樊荣强

看到苹果、香蕉、葡萄会说“这些是水果”,遇到书桌、餐桌、课桌知道它们都属“桌子”。这种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共性的能力就是抽象,它像思维的“过滤器”,帮我们从纷繁细节中抓核心。

一、抽象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

抽象是从具体现象中剥离细节、提炼共性的思维能力,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跃迁。美国语言学家S.I.早川的“抽象之梯”理论揭开了其运作奥秘:最底层是具体事物,如“我手里的红苹果”;往上是“苹果”(忽略大小、颜色差异);再往上是“水果”(提炼“含水分的可食用植物果实”共性);顶端可能是“食物”“资源”等更抽象概念。

中国古代“白马非马”论辩体现了抽象思维特点。公孙龙提出“白马不是马”,正是看到“白马”(具体个体)与“马”(抽象概念)的差异——“马”是对所有马类共性的抽象,“白马”则保留颜色等细节。这一看似悖论的论述,揭示了抽象本质:通过剥离细节形成更概括的概念。

这种能力核心是“找共性、去细节”。从“蚂蚁搬家”“松鼠储粮”“人类储蓄”中,能抽象出“生物为生存储备资源”的规律;从职场中“按时交报告”“守时赴约”“兑现承诺”里,可提炼出“靠谱”特质。抽象让我们跳出具象,用简洁概念理解世界,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

二、为什么许多人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

抽象思维“稀缺”,源于人性对具象的依赖和思维“惰性”,以及教育的偏差。

从认知习惯看,具体事物更易感知。早川抽象之梯底层的“我家的狗”“这颗苹果”能直接看到、摸到,而上层的“哺乳动物”“水果”等抽象概念需消耗更多脑力才能理解。大脑偏爱省力认知方式,愿停留在“看得见的细节”里,而非费力提炼共性。

从思维过程看,抽象需要“主动剥离”功夫。看到同事A因“专注目标”成功,同事B因“拒绝分心”成事,多数人可能记住具体故事,却懒得追问“专注”这个共性。就像爬梯子要刻意抬脚,抽象需主动摆脱细节束缚,这恰是许多人易忽略的步骤。

此外,教育对“具体知识”的侧重可能弱化抽象训练。我们常被要求记住“这道题的解法”,却少被引导思考“这类题的通用逻辑”,久而久之便习惯“就事论事”而非“举一反三”。

三、怎么正确地进行抽象

借助早川的“抽象之梯”,可分三步搭建抽象思维路径。

第一步,立足“梯子底层”,收集具体素材。观察时聚焦细节,记录不同案例具体特征,比如分析“受欢迎的产品”,记下“用户反馈快”“功能切痛点”“价格合理”等表现,避免一开始陷入模糊概念。

第二步,逐级向上“爬梯”,提炼共性。从具体素材中找共同点:上述产品共性可能是“尊重用户需求”;再往上抽象,可总结为“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逻辑”。每上一级就剥离非核心细节,像从“红苹果、黄香蕉”到“水果”,再到“可食用植物果实”,如同从“白马、黑马”中抽象出“马”的共性。

第三步,用“双向验证”锚定抽象。把提炼的抽象概念放回具体场景检验:若“专注”能解释不同领域成功案例,说明抽象有效;若出现矛盾,就退回下一级梯子重新审视细节。比如发现“专注无效”案例,可能漏了“方向正确”前提,需调整抽象层次。

抽象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让思维更高效的工具。就像早川的梯子,既需扎根具体“地面”,又需敢于向上攀登的勇气。掌握抽象,我们便能从碎片经验中找规律,让认知从“看见树木”升级为“看见森林”。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