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08-20 04:42:32
1183 字 · 42 阅 · 0 评 · 0 赞

写关于掌握底层逻辑的文章 (3)

文/樊荣强

看地图能找路,查食谱能做菜,用公式能解题——这些简化复杂现实的工具,本质上都是“模型”。模型像思维的“压缩包”,把纷繁信息提炼成可复用框架,经济学的供需曲线、社会学的结构洞理论都是典型代表。

一、所谓模型究竟是什么

模型是对现实的简化描述,是因果关系的结构化呈现,通过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关联透视事物间的关系。社会科学有诸多经典模型:经济学供需模型以“供给量、需求量”为自变量,“价格”为因变量,解释“供给增则价降、需求增则价涨”的规律;社会学结构洞理论模型将“网络节点、关系强度”设为自变量,“信息效率”为因变量,揭示网络空白节点的资源优势;管理学SWOT模型以“优劣势(内部)、机会威胁(外部)”为自变量,“战略选择”为因变量,提供决策框架。

我在《神经》一书中说:“模型是思维的脚手架,让碎片化经验变结构化认知。”就像地图不标每棵树却能指路,模型聚焦“核心变量如何影响结果”。比如“努力→能力提升→机会增多”的成长模型,用三个节点简化个人发展,精准勾勒关键因果。模型的核心始终是:用简洁结构解释复杂现实。

二、为什么人人都要有自己的模型

没有模型的认知像无导航的航行,易在细节中迷失。模型是人生“罗盘”,决定认知效率、决策质量,更影响人生成就。全球知名投资人瑞·达利欧在《原则》一书中强调:“所谓原则,本质上就是应对重复问题的模型集合。”

从认知效率看,信息过载时模型帮我们“抓大放小”。面对职场选择,用“核心能力提升>短期收益”模型能快速聚焦;投资决策中,“风险-收益平衡”模型让人穿透短期涨跌。

从决策质量看,模型避免“经验主义陷阱”。没模型的人易把“运气成交”归为“话术有效”,有模型者则用“需求匹配→信任建立→成交概率”框架区分偶然与必然。我总是告诫学生:“模型让我们从‘凭感觉’变‘靠逻辑’。”

从人生成就看,持续突破者都有稳定成长模型。有人用“输入→思考→输出”实现认知迭代,有人靠“价值创造→资源积累→机会放大”跨越阶层。无模型人生如随机游走,有模型者能让努力沉淀为向上阶梯。

三、怎么总结和建立属于自己的模型

建立模型不需高深理论,三步即可把经验变工具。

第一步,拆解现象找变量。分析“项目成功”时,记录“资源支持”“目标清晰度”等自变量,及“成果质量”等因变量,像剥洋葱找核心。

第二步,梳理变量建关系。用因果链连接变量形成框架,比如从合作经验提炼“明确需求→合理分工→高效执行”,再用案例检验剔除无关变量,如同经济学模型的“假设-验证-优化”。

第三步,实践中迭代优化。模型不是教条,需随经验调整。若发现“效率比时长关键”,就把“加班→业绩”优化为“专注→效率→增长”。我总是强调:“好模型是‘成长的’,能在现实中自我修正。”

模型不是复杂公式,而是人人可掌握的工具。它让我们从零散经验中找规律,从复杂现实中抓关键。建立自己的模型,就是给认知装“渔网”,让思维更精准高效。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