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一则“假国企”被查的消息打破了湖北随州“28天签约百亿项目”的光环——与随州市政府签署158亿元中嘉空天科技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的西安航投未来能源产业链管理有限公司,其背后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被证实为假冒机构,目前已被江西上饶市市场监管局立案调查,相关企业设立登记撤销程序正推进中。
回溯事件脉络,这场“政企合作”曾被视为地方招商的标杆:2025年1月,随州高新区与航投未来能源公司签约,项目规划用地2500亩,宣称全面建成后年营收超300亿元、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从洽谈到签约的“28天效率”还被冠以“随州速度”的美名。直至8月,该项目仍在发布工程建设招标计划,谁也未曾料到,支撑这一“重磅项目”的国企背景,竟是一场从源头就虚构的骗局。更值得关注的是,类似冒用国资委下属机构名义的“假国企”并非个例,2021至2023年间,国资委已公布千余家“假国企”“假央企”名单,此次事件不过是同类骗局在地方招商中的又一次重演。
初闻“28天签约百亿项目”时,难免会为地方招商的“高效”赞叹,毕竟千亿级产业集群的蓝图,对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都充满吸引力。但当“假冒国资委机构”的真相曝光,最初的赞叹瞬间转为错愕与警惕——一场涉及百亿投资、千亩用地的合作,为何连合作方的“国企身份”都未核实清楚?
细想之下,这种错愕背后藏着更深的担忧:当地方发展渴望遇上“国企背景”的光环,“速度优先”是否悄悄取代了“风险把控”?随州高新区在推进项目时的积极态度,本是地方求发展的应有之义,但从签约到招标的7个月里,若能更早核查投资方的股权链条、向国资委核实机构真伪,或许就能避免这场“竹篮打水”的尴尬。更让人揪心的是,此类“假国企”骗局屡禁不止,不仅消耗着政府的公信力,也让真正想落地的优质企业面临信任困境——当企业带着诚意洽谈合作,地方政府可能因“怕被骗”而提高审核门槛,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地方发展的节奏与活力。
这场骗局之所以能得逞,核心在于“国企背景”的信用背书被滥用,而地方招商中的“信息差”与“流程漏洞”则为骗局提供了可乘之机。
从地方政府角度看,“招商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尤其是百亿级、千亿级的大项目,往往能快速拉动就业、提升GDP,这种“政绩吸引力”容易让招商环节出现“重速度、轻审核”的倾向。此次随州项目中,“28天签约”的速度被重点强调,或许正是这种“速度崇拜”让关键的资质核查环节被简化——股权穿透本可发现“国资委经济发展中心”的可疑之处,向国务院国资委发函核实也并非复杂流程,但这些步骤却在“高效签约”的目标下被忽略,最终导致“假国企”钻了空子。
从监管层面看,虽然国资委已多次公布“假国企”名单,但“假冒机构”的注册、投资仍有操作空间。此次涉事的“国业创隆公司”2023年12月就已设立,直至2025年才被立案调查,两年间其下属企业已能与地方政府签署百亿项目,这说明跨区域的企业资质核查机制仍需完善。地方市场监管部门与国资委、招商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不够及时,导致“假国企”能在注册后长时间“隐身”,甚至参与重大项目合作。
这场“百亿假国企项目”的教训,不仅是给随州一个地方敲警钟,更应为所有地方政府的招商工作划定“红线”——招商引资既要追求效率,更要守住“真实性”的底线。
对地方政府而言,首先要重构招商考核标准,将“项目真实性”“企业资质合规性”纳入核心考核指标,避免单纯以“签约速度”“投资金额”论英雄。在与企业洽谈合作时,必须建立“资质核查前置”机制:对宣称有国企、央企背景的合作方,不仅要核查股权结构,还要通过官方渠道(如国资委官网、政务服务平台)向相关机构核实身份,必要时可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尽职调查,从源头杜绝“假国企”入场。
对监管部门而言,需打通“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共享通道。国资委可建立“国企身份查询平台”,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在企业注册、变更时,若发现涉及“国企持股”,可自动与平台数据比对;招商部门在推进项目时,也能实时调取企业资质核查结果,形成“注册-核查-招商”的全链条监管。同时,对已查处的“假国企”,应及时公示其投资关联企业,提醒各地招商部门警惕,避免“假国企”换个地方继续行骗。
此次事件也提醒公众,面对“百亿项目”“国企合作”等噱头时,需保持理性判断。而对地方政府来说,真正的“发展速度”,从来不是签约时的快马加鞭,而是项目落地后持续产生的效益;真正的“招商能力”,也不仅是吸引投资的魄力,更是规避风险、守护地方发展根基的定力。唯有守住“真实”与“合规”的底线,才能让招商引资真正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引擎”,而非一场空欢喜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