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职场中,有人为晋升主动承担高难度项目;商场上,商家借节日推出促销活动;生活里,人们货比三家选性价比商品……这些日常行为背后,都藏着同一种本能——趋利。
一、趋利的本质及其表现是什么
哲学家对人性的探讨中,趋利是贯穿生活的本性。晏子曾言“趋利若不及”,司马迁在《史记》中更直白地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这种心理古已有之且普遍存在。从字面看,趋利是追求财利,但它并非简单的“贪财逐利”,而是人类对生存优势与价值满足的本能追求,像无形的手推动人们寻找收益与回报。
从原始社会对食物、领地的争夺,到现代社会对职业发展、社会认可的追求,趋利形式在变,核心从未改变。工作中,员工提升业绩期待薪资与晋升,是对个人能力价值的趋利;创业者打磨产品、拓展市场渴望成功,是对事业价值的趋利。生活里,人们学技能、积累人脉为未来铺路,是对人生价值的趋利。这些都印证着:趋利是个体成长与社会运转的基础动力。
二、为什么不能让趋利本能偏离正轨
尽管趋利是本能,但很多人易入误区,让动力变阻碍。
第一,短视化趋利透支长远潜力。这类行为只重眼前利益忽视长期发展。职场上,有人为短期绩效放弃能力沉淀,看似获利却失成长根基;商场中,个别商家为降本以次充好,虽赚快钱却因失信断送长期经营,最终发展难以为继。
第二,无边界趋利埋下风险隐患。突破道德与规则底线的趋利,看似得额外收益实则藏危机。人际交往中,只与“有用”者交往,把关系当利益交换,会失信任终陷孤立;经营活动中,靠投机钻空子获利,侥幸心理让人失原则,遇规则约束或舆论监督便可能遭重挫。
第三,价值错位导致自我矛盾。将“趋利”等同于“不择手段获利”,会让人陷入自我否定。人们既渴望收益又不敢认趋利动机,既羡慕成功又不愿正视背后利益追求,矛盾心理消磨热情,使人在徘徊中失方向。
这些误区根源在于忘记真正的趋利需与价值创造相伴,偏离正轨的趋利终将反噬自身。
三、如何让合理趋利成为人生的助力
让趋利发挥积极作用,关键是建立“有价值、有底线、有长远”的准则。
首先,锚定价值创造。职场趋利应聚焦“创造多少价值”而非“索取多少回报”,用业绩赢认可;商场趋利要以“优质产品与服务”为核心,通过满足需求增利润。优秀管理者会结合团队目标与个人利益,让趋利成创造价值的动力。
其次,坚守行为底线。追求利益不能破法律红线与道德底线。人际交往中,真诚是前提,利益往来需基于相互尊重;商业活动中,诚信是根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绝不能牺牲信誉换利益。
最后,着眼长期收益。做决策时多问“是否利于长远发展”,避短期诱惑。个人成长中,与其追快速变现“风口”,不如深耕核心能力;企业经营中,与其靠营销噱头吸流量,不如磨产品品质建品牌口碑。
趋利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不必回避也不能放任。唯有理解本质、避开误区、掌握方法,才能让这股原始驱动力成为人生路上的助推器而非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