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08-28 05:48:24
1229 字 · 28 阅 · 0 评 · 0 赞

写关于掌握底层逻辑的文章 (3)

文/樊荣强

看到火苗下意识后退,听到巨响立刻捂耳朵,刷到“投资陷阱”就关掉理财APP——这些不用思考的反应,都是“避害”本能在发力。哲学家霍布斯曾说,人类本性中“对死亡的恐惧”是最根本的驱动力,而避害,正是这种恐惧延伸出的生存智慧,比追求收益的“趋利”更直接、更紧迫。

一、避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性

避害是人类为规避危险、减少损失的本能,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藏在生活里的反应,它的优先级远高于趋利——趋利往往是“我想要”,而避害则是“我必须”。就像人人都知道健康很重要,但很难主动追求健康;而生病大家都觉得受罪,但是必须到医院看病。

生活中它的表现格外鲜活:有人见股票亏5%就急着割肉,却能忍受盈利10%迟迟不兑现,这是“损失厌恶”在作祟,比起错过收益,人们更怕实实在在的亏损;面对工作上的新任务,有人总纠结“搞砸了怎么办”,宁愿重复旧工作;有些领导为“不担责”,要求事事走流程,哪怕错过机会——都在把“不犯错”放在“求发展”前面。

人际交往中更明显:听到别人提自己名字,第一反应是“说我坏话?”;收到模糊负面评价,反复琢磨“得罪谁了”,却很少因模糊表扬深究“哪里好”。这种“先防坏、再盼好”,正是避害本能的典型表现。

二、为什么不能过分避害

越怕风险,越困在“安全区”。过分避害看似“求稳”,实则是缺乏勇气,甚至懦弱,会成为裹足不前的枷锁。

个人成长中,过分避害会让人错失突破机会。怕“创业失败”就永远打工,却不知长期依赖固定收入,反会因行业变化失去抗风险能力;职场里怕“得罪人”,对不合理要求一味妥协,最终成“老好人”——过分避害像把自己关笼子,看似安全,却没了飞翔的可能。

商场和管理中,过分避害会导致决策保守、错失先机。企业怕“创新打水漂”,坚持做同质化产品,最终被淘汰;管理者怕“团队出错”,管得太细压抑创造力。

更隐蔽的是,过分避害会让人陷入“风险焦虑”:投资只敢存银行,看着通胀侵蚀购买力;怕“被伤害”刻意疏远他人,结果孤独——越怕风险,越放大风险,最终被自己的本能困住。

三、怎么做到合理避害

哲学家尼采曾批判“过度求安”的人性:“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点,因为终要失去它。”过分避害,本质是用“避免小损失”的借口,放弃了“获得大收益”的可能。合理避害不是“不碰风险”,而是“分清、控制风险”,在安全与突破间找平衡。

第一步,辨风险,分“真实危险”和“想象恐惧”。投资前别只怕亏,先调研行业数据;职场面对新任务,列“可能出错点+应对方案”,会发现很多恐惧是空想。

第二步,用“小试错”破保守。管理推新制度先选部门试点,个人尝试新领域先做副业——像过河摸石头,不直接跳未知河流。

第三步,用“趋利思维”平衡。做决策时别只算“损失”,也算“收益”:接新任务能提升能力,投新产品或获超额收益。记住“避害为生存,趋利为发展”,结合才能既安全又成长。

避害本是保护我们的“铠甲”,过分避害却成了“锁链”。合理避害,就是保留铠甲的保护,卸下锁链的重量——不踩坑,也敢突破,这才是对避害本能最好的运用。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