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东尼·博赞发明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它以图形、线条和文字的形式将主题相关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呈现,能帮助人们梳理思路、拓展思维。
但是,思维导图也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如何从一个节点往下拓展,东尼·博赞在其《思维导图》一书中并没有讲透彻,以至于许多人并不能快速掌握和高效运用。
我所创立的元写作则是通过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元问题,引导写作者对写作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构建文章的逻辑结构。在我看来,思维导图中的每一个节点,要往下拓展与挖掘内容时,必须提出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可以是是什么,也可以是为什么,还可以是怎么办,而围绕一个中心节点,整体上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元问题展开。
因此,我在培训中,把思维导图与元写作结合起来,让无数的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变得立竿见影。总结起来,“思维导图 + 元写作”的组合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上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
一、激发写作兴趣
● 可视化呈现激发好奇:思维导图以直观形象的图形、线条和色彩将写作主题及相关内容展示出来,把抽象的写作思路变得具体可感。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新奇的呈现方式能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好奇与兴趣。例如在创作关于“奇幻森林”的作文时,用色彩斑斓的思维导图描绘出森林中的神秘生物、奇特植物等,学生看到这样生动的画面,会更有兴趣去展开想象,进行写作。
● 降低写作畏难情绪:元写作通过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元问题,将复杂的写作任务分解成一个个明确的小问题。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个问题对应的内容和思路,不再觉得写作是一件无从下手的难事,从而更愿意主动去尝试写作。
二、强力拓展思维
● 拓展思维广度:思维导图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特点,它鼓励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自由联想。在运用“思维导图 + 元写作”时,学生可以从主题出发,沿着不同的分支尽可能多地罗列与主题相关的事物、现象、观点等。比如在写“我的家乡”时,学生不仅会想到家乡的名胜古迹、特色美食,还可能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联想到家乡的传统节日、独特的方言文化等,大大拓展了写作素材的范围。
● 挖掘思维深度:元写作的元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个元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答。以“为什么家乡的某种传统手工艺很重要”这个问题为例,学生可能会从文化传承、经济价值、艺术审美等多个角度去思考,从而挖掘出更有深度的内容,使作文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
三、优化文章结构
● 构建清晰框架:“思维导图 + 元写作”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清晰的文章框架。元问题的设置对应着文章不同部分的内容,如开头回答“是什么”,中间论述“为什么”,结尾提出“怎么办”。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将这些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能够明确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在写议论文时,学生可以在思维导图上清晰地划分出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使文章层次分明。
● 增强逻辑连贯性:在思维导图中,各分支之间的线条连接和布局体现了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学生在写作时按照思维导图的逻辑顺序进行表达,能够使文章的段落之间、句子之间过渡自然,逻辑连贯。比如在描述一件事情的发展过程时,通过思维导图确定好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写作时就不会出现逻辑混乱的情况。
四、提高写作效率
● 快速组织素材: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将头脑中零散的想法和素材进行整理和归类。当开始写作时,他们可以直接依据思维导图上的内容进行提取和运用,无需在写作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去回忆和思考素材,大大提高了写作的速度。
● 减少修改次数:由于在写作前已经通过思维导图和元写作构建好了清晰的框架和思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文章的结构和逻辑也更加合理。因此,写完后需要进行大幅度修改的情况会减少,提高了写作的整体效率。
总之,如果你把思维导图与元写作结合起来练习写作,不能获得什么效果的话,那么,你就来打我,或者来请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