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09-07 00:19:32
2720 字 · 11 阅 · 0 评 · 0 赞


文/樊荣强

下边这一段文字是我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发的,我觉得存在一些逻辑问题。我的这位朋友写作水平应该是非常不错的,做过杂志社的主编,也出版过好几部著作。我真的搞不懂,他为什么会如此的随意,写出一段矛盾百出的文字。

我有一种强迫症,看到有逻辑问题的文章,就喜欢去挑毛病,仿佛手里拿着个锤子,随时都在想敲钉子。

案例教学效果最佳。大家看看下边朋友圈的原文和我的点评,希望帮助大家提升写作中的逻辑性。

朋友圈原文

研究AI写作,最近我梳理,文学写作,可分类如下:

第一种,精神追求,以文学为梦。少数职业的,大量业余的。需要指出的是,当今的物质与科技时代,追求精神写作,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写作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我感到只有两个原因,一是精神的魅力,二是精神的压力,三是现代人对于自我价值的精神追求。看看深圳文化活力现象,看看如今痴迷于文学写作的底层劳动者群体。

第二种,结合职业,务实发展。如教师,要以此提高专业水平。职场者,做好应用写作的事务,可以此升职。写作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是刚性的。所以人们说,爹妈没本事,只有搞文字。

第三种,面向市场,专业谋生。通过市场获得回报,并赖以生存。畅销书作家,网络作家,自媒体作家等,可归入此类。

就实用性价值而言,本质上,写作是一种工作技能。作为笔手,作为秀才,可以由此进入管理高层甚至决策核心;也是基本功,各种能力,包括专业,管理,人际关系,都离不开写作;但也还是素质,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果坚持笔墨写作,还是深入领会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有力度的路径 ​。

当代中国,前所未有的文学写作大军,其作品的产出能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但基本点的规律与要求,其实变化并不大。

老舍写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毛笔书写,那时候身体欠佳,每日只能写1500字,但坚持不断。一年下来完成了第一步的30万字初稿。第二年又是这样,写出了第二部。此作品是老舍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其手稿现收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也被称为国宝级的文献材料。

即使进入了AI时代,这种经验依然值得弘扬与坚守。其实也体现了作家的修炼,明确了表达什么,如何表达,为何表达。写评论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写文学作品,那要有故事。写人物的经历,场景,细节,语言与心灵。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往往就像讲故事,一瓶酒,一壶茶,一杯咖啡,开始和朋友说说自己心中的故事。这是一种进行写作必需的状态。

END——

樊荣强点评

这段文字围绕“文学写作分类”“写作价值”及“写作规律”展开,核心观点清晰,但在逻辑严谨性、表述准确性、内容关联性及主题聚焦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可梳理为以下几类:

一、主题聚焦偏差:文学写作与非文学写作混淆

开篇明确提出“梳理文学写作,可分类如下”,但后续内容存在“主题扩大化”问题:

- 分类中,第二种“结合职业,务实发展”(如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写作、职场应用写作)、第三种“面向市场,专业谋生”(如自媒体作家的写作),均包含大量非文学写作(如职场报告、实用类自媒体内容等,并非以文学性为核心的创作)。

- 阐述“写作的实用性价值”时,提到“应用写作事务”“进入管理高层的工作技能”“专业、管理、人际关系所需的基本功”等,同样聚焦于非文学写作的实用功能,与开篇“讨论文学写作”的核心主题脱节,导致全文主题边界模糊,逻辑聚焦不足。

二、逻辑矛盾与疏漏 

1. 数量表述自相矛盾

文中提到“追求精神写作的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但未给出具体数据或明确现象支撑,仅用“深圳文化活力”“底层劳动者群体”举例,例子较零散,难以直接佐证“数量变多”的结论,说服力不足。

2. 原因列举与数量不符

明确说“只有两个原因”,但后续却列出“一是精神的魅力,二是精神的压力,三是现代人对于自我价值的精神追求”,存在“数量表述与内容不符”的逻辑漏洞。

3. 职业价值表述片面且绝对

“爹妈没本事,只有搞文字”一句,将“写作”与“父母能力”强行绑定,既否定了写作本身的职业价值(如前文提到的“职场竞争力是刚性的”),也带有片面化、情绪化的偏见,与上下文对“写作实用价值”的正面论述相悖。

三、表述冗余与重复

1. 分类定义不够简洁,存在语义重叠

第一种“精神追求”类提到“少数职业的,大量业余的”,但未明确“职业写作者”与后两种“结合职业务实发展”“面向市场专业谋生”的核心区别(后两类本质也属“职业写作”),且因主题混淆,分类边界更显模糊。

2. 写作价值的表述重复且杂乱

阐述“写作的实用性价值”时,“工作技能”“基本功”“素质”三者存在交叉(如“基本功”可包含在“工作技能”内),且句子衔接较散,如“作为笔手……进入管理高层”“各种能力……离不开写作”“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等,未按“技能—能力—素质”的逻辑分层,显得杂乱。

3. 案例细节冗余,与核心观点关联弱

老舍写《四世同堂》的案例中,“毛笔书写”“身体欠佳”“手稿收藏于文学馆”“被称为国宝级文献”等内容,与后文“坚持写作、明确表达核心(表达什么/如何表达/为何表达)”的核心观点关联度低,属于冗余信息,反而弱化了案例的论证作用。

四、概念模糊与表述不当

1. “笔墨写作”概念模糊

文中“坚持笔墨写作,是深入领会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有力度的路径”,“笔墨写作”未明确定义(是指“用毛笔书写”,还是“传统文学创作方式”?),若指“毛笔书写”,则与“继承传统文化”的关联较牵强;若指“传统写作理念”,则表述不清晰,易引发歧义。

2. 分类命名不够精准

三种分类的命名(“精神追求”“结合职业,务实发展”“面向市场,专业谋生”)格式不统一,且因混淆了文学与非文学写作,“务实发展”与“专业谋生”的命名更偏向非文学写作,无法体现“文学写作分类”的核心,易让读者混淆。

3. 结尾“写作状态”的表述较随意

“一瓶酒,一壶茶,一杯咖啡,开始和朋友说说自己心中的故事”,用生活化场景描述“写作必需的状态”,但未提炼出“状态”的核心(如“放松的心态”“真诚的表达欲”等),表述过于具象化,缺乏对“写作状态”的精准概括。

五、内容衔接与过渡不足

1. 段落间缺乏自然过渡

从“写作分类”到“写作的实用性价值”,再到“老舍的案例”“AI时代的写作经验”,段落间未设置过渡句(如“除了分类,写作的核心价值还体现在……”“这些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对写作规律的坚守,比如老舍的创作经验就很有代表性”),导致全文结构略显松散,逻辑链条不连贯。

2. “AI写作”主题呼应不足

开篇提到“研究AI写作,梳理文学写作分类”,结尾仅一句“即使进入了AI时代,这种经验依然值得弘扬与坚守”,未具体说明“AI写作”与传统文学写作分类、写作规律的关系(如AI对“文学写作”的影响、传统文学写作经验在AI时代的适配性等),且因前文混淆了文学与非文学写作,“AI写作”的主题更难有效展开,前后呼应薄弱。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