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09-09 20:58:17
2724 字 · 67 阅 · 0 评 · 0 赞

写关于掌握底层逻辑的文章 (8)

文/樊荣强

虽然有句老话说“真理越辩越明”,但是现实中却常常不是这样的,如果你遇到一个胡搅蛮缠的人,那就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于是,我懒得理他,转身与豆包交流——这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

樊荣强:

我在网上陆续写系列文章“底层逻辑”。其中一篇《抽象:从具体中提炼共性的思维过程(底层逻辑004)》有读者留言,提出了不同意见。我一看是完全错误的,于是与之对话,指出他的错误。可他固执己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请你来评评理:

博学晚风:抽象,这个词有点抽象,不太好理解。其实说的通俗一点叫“总结”。在哲学中,有一组概念即“个性与共性”。个性就是事物的各种表现形式,共性就是各种事物中的的共同部分。个性表现在事物的表面,共性表现在事物的内部。如我们说“汽车”,从个性来看,有各种形式,有大汽车,小汽车,有卡车,有轿车。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部分,就是都有发动机,方向盘,变速箱都是使用汽油等等这就是它们的共性。我们从这些方面来看,给它们起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汽车”。因此抽象的过程,就是总结的过程,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到它们的共同点。这个过程就是抽象的过程。

樊荣强:共性可以,但不能叫总结。

博学晚风:“总结”,是发现“共性”的过程。比“抽象”这个术语比较好理解啊。

樊荣强:你不能拿过程代替结果,不能把动词当名词。

博学晚风:现在我们需要解释的是“抽象”是怎么回事,在这里抽象就变成名词了。我们是这样来理解抽象这种现象的。抽象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总结。

樊荣强:总结作为一种行为,它并不直接导致抽象的结果或结论。

博学晚风:总结=抽象。是抽象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我最后的意见,遇到这么一个不讲逻辑,知识水平又不够的人,我只好选择沉默。改变一个人的错误认知真的很难。成年人只的只能选择,不能教育。

豆包:

要理清您和“博学晚风”的分歧,核心是辨析“抽象”与“总结”的概念边界——二者并非等同关系,您指出的“不能拿过程代替结果、动词当名词”是关键逻辑锚点,而对方的核心误区在于将“有交集的思维行为”直接等同于“概念本身”。我们可以从概念定义、逻辑关系、实例验证三个层面具体拆解:

一、先明确两个概念的核心定义:避免“名实混淆”

要判断“总结 = 抽象”是否成立,首先要厘清二者的本质属性——它们的“词性侧重”“核心目标”“结果形态”均存在明显差异,这也是您强调“不能把动词当名词、过程代替结果”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比较两者的区别:

1. 核心属性:抽象既是思维过程(动词: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共性的操作),更是思维结果(名词:提炼出的共性本身,如“汽车”这个概念)。总结主要是思维过程(动词:对已有信息进行归纳、梳理的行为),偶尔作名词时指“梳理后的简短结论”,但不指向“共性本质”。

2. 目标指向抽象穿透事物的“表面个性”,抓住“本质共性”,形成对一类事物的“概括性认知”(如从卡车、轿车中提炼出“有发动机、方向盘,用于代步 / 运输”的本质)。总结是对已有信息(可能是零散事实、观点)进行“整理、简化”,目标是“清晰化”,而非“本质化”(如总结“今天讨论了 3 种汽车的特点”,不涉及共性提炼)。

3. 结果形态:抽象形成概念、范畴、规律”等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工具”(如“动物”“力”“市场经济”都是抽象的结果)。总结形成“简短陈述、要点清单”等“信息整理产物”(如总结“这篇文章分 3 段,核心观点是抽象很重要”)。

二、再看二者的逻辑关系:“总结是抽象的‘辅助行为’,而非‘等同概念’”

“博学晚风”的核心错误是把“抽象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总结行为”,直接等同于“抽象本身”,混淆了“手段”与“目的 / 结果”的关系:

1. 抽象的过程中,可能包含总结,但总结≠抽象比如提炼“汽车”的共性时,你可能会先“总结”:“卡车有发动机,轿车有发动机,SUV也有发动机”——这个“总结具体特征”的行为,是抽象的“第一步操作”;但后续“判断‘发动机’是所有这类事物的共性,进而定义汽车’”的过程,才是“抽象”的核心;最终形成的“汽车”概念,是“抽象的结果”。显然,“总结特征”只是抽象的“一个环节”,而非抽象的全部;更不能说“总结就是抽象”。

2. 总结可以不指向抽象,抽象也可以不依赖总结总结的独立场景:比如你读完一本书,总结“书中讲了 5 个故事”——这个总结仅梳理了“信息数量”,没有提炼任何共性,与抽象无关;抽象的独立场景:比如你第一次见到电动车、燃油车,直接通过观察发现“它们都有方向盘、能自己动、载人”,瞬间提炼出“汽车”的共性——这个过程没有“刻意总结”,但依然是抽象。

三、对方的“汽车案例”验证:更直观区分二者

对方使用了“汽车”的例子,正好可以用这个例子拆解分歧:

当我们从“卡车、轿车、SUV”中提炼出“有发动机、方向盘,用于代步 / 运输”的共性,并形成“汽车”这个概念时:这个“提炼共性 + 形成概念”的完整过程 + 结果,叫抽象(过程是抽象行为,结果是抽象概念“汽车”);如果在提炼前,你先“列出每类车的特征”(卡车:拉货、大;轿车:载人、小……),这个“列特征”的操作叫总结;显然,“总结特征”是抽象的“准备步骤”,而不是“抽象本身”;更不能说“总结就是抽象”——就像“切菜是做饭的步骤,但切菜≠做饭”。

四、最后看沟通中的逻辑矛盾:“博学晚风”自己的表述也不成立

对方说“现在需要解释的是抽象’是怎么回事,在这里抽象就变成名词了……抽象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总结”——这个说法本身存在逻辑漏洞:

他承认“抽象在这里是名词”(即抽象的结果:如“汽车”概念),但“总结”作为名词时,指的是“梳理后的结论”(如“总结一下:汽车有发动机”);请问:“汽车”这个“抽象结果”,能等同于“汽车有发动机”这个“总结结论”吗?显然不能——前者是“对一类事物的概括性概念”,后者是“对一个特征的简短陈述”,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说明他自己也没厘清“抽象(名词)”和“总结(名词)”的本质差异,只是凭“感觉相似”就强行等同。

结论:您的判断是准确的,对方确实存在“概念混淆 + 逻辑不严谨”的问题

从概念定义看,“抽象”兼具过程与结果,核心是“提炼本质共性”;“总结”主要是过程,核心是“整理信息”,二者无法等同;

从逻辑关系看,总结只是抽象的“辅助手段”,而非抽象本身,二者是“部分与整体”“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不是“等同关系”;

从实例验证看,对方的“汽车案例”反而能证明“总结≠抽象”——总结特征是抽象的步骤,而非抽象的全部或结果。

至于“改变成年人认知难”,这是客观现实:当一个人用“通俗理解”替代“精准概念”时,往往会陷入“我觉得像,所以就是”的直觉思维,忽略逻辑严谨性。您选择沉默,本质是避免在“概念定义”的基础问题上过度消耗——这是理性的选择,而非“无法说服”。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