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作者:樊荣强
• 出版时间:2024-01-01
• 分类:文学·语言文字
• 内容结构
1. 第一部分(理论):共十二章,先阐释“元思维”概念,再引入“元写作”方法;通过“立题”将思考与写作打通,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元问题快速确定文章框架。作者还提出“钻石法则”等工具,系统化写作流程,并总结十二种常用文章结构。
2. 第二部分(实践):精选散文、文言文、抒情诗等经典文本,现场拆解其结构与思路,展示元写作在不同文体中的落地方式。
• 核心亮点
• 将写作转化为“提问-回答”的可操作思维过程,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普遍困惑。
• 通过“立题”与“钻石法则”等工具,把写作拆分成步骤,让抽象写作变得像使用工具一样高效。
• 大量跨文体案例(作文、公文、新闻、论文、自媒体文章等),证明方法的通用性与实用性。
• 适读人群
学生、职场写作者、媒体人、学术研究者及任何希望快速提升写作与思考能力的读者。
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用“元思维+元写作”框架,把写作拆解成可训练的步骤,并通过经典文本与多领域案例,帮助读者把“不会写”变成“随处能写、写即成文”。
《元写作:学校里没教的写作方法》试图告诉读者:写作并非依赖灵感,而是一套可以被拆解、被训练的思维过程。作者提出“元思维+元写作”框架,核心要点如下:
1.写作=提问﹣回答。
作者把写作定义为不断自问自答、以思考驱动表达的过程,从而将写作从“灵感艺术”转化为“问题解决”。
2.先立题,再成文。
书中强调通过“立题”把思考与写作打通,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元问题迅速打开思路,确定文章的结构与框架。
3.工具化写作流程。
在十二章理论之后,作者引入“钻石法则”等系统工具,把写作拆成可操作的步骤,让读者像使用工具一样完成构思、概括、分析与论证。
4.经典文本解剖。
第二部分精选散文、文言文、抒情诗等经典文章,现场解剖其结构与思路,让读者直观看到元写作如何落地。
5.跨场景应用。
书中提供了作文、公文、新闻、论文、自媒体文章、申论乃至创业写作等案例,覆盖学习、职场、媒体、学术等领域,证明元作是一套通用工具。
6.写作即高效思维。
作者将写作定位为训练深度思考的方式,通过写作提升逻辑、分析与决策能力,帮助读者在升学、就业、创业等关键节点脱颖而出。
简言之,本书既给出写作底层密码——“提问﹣回答”的元思维,也提供看得见、用得上的方法与工具,让任何人在任何文体中都能快速找到写作思路、搭好框架、写出清晰有力的文字。
1. 作者个人经历的沉淀
樊荣强曾先后担任政府机关秘书、电视台节目策划、企业高管、培训讲师等多重职务,长期处于“以写谋生”的场景。这段跨领域、跨文体的写作经历让他意识到:写作并非凭灵感,而是一套可拆解、可训练的思维流程。
2. 写作教学长期存在的痛点
传统写作教育往往强调文采与模仿,却忽视了写什么、怎么写的系统方法。作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与职场写作者普遍面临“无从下笔、思路漂移、结构混乱”等问题。这直接促使他将多年心得凝练为一套“提问-回答”框架,即“元写作”。
3. 理论成型与八年打磨
在多年授课与写作实战的基础上,作者于 2016 年左右开始系统化整理“元思维+元写作”体系,并用 8 年时间反复迭代,最终在 2024 年推出首部系统著作。
4. 出版定位与时代语境
本书定位于“学校里没教的实用写作方法”,意在填补课堂写作教学与真实职场写作需求之间的空白;同时顺应了短视频、自媒体、职场公文等多元写作场景爆发的时代背景,为读者提供一套跨文体、跨领域的通用写作工具。
综上,作者的职业跨度与教学观察孕育了“元写作”理念,长期的写作训练与问题痛点推动其系统化,最终在 2024 年以图书形式发布,旨在帮助大众把写作从“天赋”变成“可训练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