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出差时优先选择高铁,而不是飞机,发薪日看到工资到账才松口气,工作中更愿选流程成熟的老项目而非全新挑战——这些惯常的求稳举动,都是人性本能中对安全感的追求。哲学家马斯洛将安全感归为人类基础需求,它让人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踏实感,悄悄影响着我们的选择。
一、安全感究竟是一种什么本能?
安全感是人类对环境稳定、自身利益不受威胁的心理依赖,作为核心本能,主要有三类表现:
生存安全感:最基础的保命本能。家里常备应急药品和粮食,看到暴雨预警提前囤菜;走夜路选路灯亮的路线,避开偏僻小巷;职场中担心被裁员,默默提升技能以防失业——这些围绕生命、健康、基本生存保障的举动,是为规避生存风险,是安全感最原始的体现。
利益安全感:对所得不丢失的本能守护。投资时更倾向低风险的定期理财,而非波动大的股票;商场上经营多年的老店,不轻易转型陌生领域;人际交往中,维护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避免频繁更换伙伴——这类行为本质是怕现有利益(金钱、资源、人脉)受损,通过求稳守住成果,是安全感在利益层面的延伸。
心理安全感:对自我价值不被否定的本能需求。职场中完成任务后,期待领导的肯定,否则会怀疑自己做得不好;管理中制定规则,倾向成熟制度,怕新规则引发团队不满;个人成长中,愿在熟悉领域深耕,怕尝试新事物失败后被嘲笑——这种对认可、稳定评价的渴望,是安全感在心理层面的映射,关乎自我价值的稳定。
二、为什么人类总在追求安全感?
一个人如果缺乏安全感,他可能活不过今天。追求安全感不是胆小,而是人类适应世界的底层逻辑,核心有三个原因:
进化本能的生存遗产:原始社会中,人类面临猛兽、自然灾害等威胁,只有找到稳定的洞穴、充足的食物才能存活。这种对稳定环境的依赖刻进基因,演变成现在的安全感需求——就像现在怕失业,本质和原始人怕失去洞穴一样,是怕生存基础被破坏,是进化留下的生存智慧。
心理层面的抗风险本能:哲学家弗洛姆认为,人天生害怕孤独与不确定,安全感就是对抗这种恐惧的心理盾牌。面对未知的新任务,会因不确定能否做好而焦虑,需通过提前准备、参考过往经验获取安全感;投资时怕亏损,通过分散投资、研究市场降低风险,本质是用可控感填补不确定带来的心理空缺。
现实层面的稳定需求: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太多——职场可能面临岗位调整,商场可能遭遇市场波动,人际交往可能出现矛盾。追求安全感,其实是为这些不确定做准备:职场中积累备用技能,应对岗位调整;商场上保留备用资金,应对市场波动;人际交往中保持真诚,减少矛盾——通过求稳降低现实风险,才能更从容应对生活。
三、怎么让自己获得安全感?
获得安全感不是等环境变稳定,而是学会在不确定中创造可控感,三个方法最实用:
给基础需求加防护网:生活上,备足3-6个月的应急资金,应对失业、生病等突发情况;职场中,除本职技能外,再学一项副业技能(如文案、设计),减少对单一工作的依赖;投资时,别把所有钱投入高风险项目,用低风险+中风险组合分散风险。
在不确定中找可控点:面对新任务,别被我做不好的焦虑困住,拆解任务,把大目标拆成小步骤,专注当下能掌控的环节;管理中推行新制度,别担心团队不接受,先选小范围试点,根据反馈调整,用小可控积累信心——抓住可控点,能减少对未知的恐惧。
用自我成长替代外界依赖:心理安全感别全靠他人认可,通过自我肯定获取——完成任务后,别只等领导表扬,也给自己肯定这次方案比上次更完善;个人成长中,尝试新事物时,别怕被嘲笑,把注意力放在学到了什么上(如学新技能时,哪怕没精通,也收获了新知识)。
安全感不仅是一种心理,而是能应对变化的能力。真正的安全感,不靠外界给予的稳定环境,而是靠自己积累的能力、心态与准备——就像船只要有坚固的船体和熟练的舵手,哪怕遇到风浪,也能平稳航行,这才是能抵御生活不确定性的底层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