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09-28 22:47:46
2724 字 · 139 阅 · 0 评 · 0 赞

360截图20250928204343084

文/樊荣强

今天早上突然想到一个话题,许多人一生都不得志的重要原因,不是他不努力,也不是他智商不够,纯粹就是因为怀才不遇,缺少一个机会。这让我想起唐朝韩愈在《马说》中讲的:“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我经常拿这句话来表达怀才不遇,不得志的人生遗憾。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马说》一文,于是我上网查了一下,从360国学平台找出原文和译文。

不看则已,一看就忍不住在挑点毛病——翻译与解释有些小毛病——我这个人似乎有点强迫症,就看不惯语言上的毛病,一有发现,不吐不快。虽然翻译来自于360国学平台,但我相信这样的翻译绝不仅限于360国学平台。

我们先看看《马说》的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全文只有三段,360国学的译文如下: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如果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就不能凭借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关于这个译文,我认为有三个地方翻译不太恰当,虽然无伤大雅,却有违韩愈的意思:

第一,“不以千里称也”,上述翻译是“就不能凭借千里马著称”,这个句子怪怪的。我认为应当翻译为:“就不能称为千里马”。原文中的“称”不应该理解为“著称”而应理解为“称呼”“称号”。所谓“著称”是著名、出名的意思,有褒义;而称呼或称号,只是一个中性词。

第二,“食之不能尽其材”,上述译文是“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显然偏离本义。在第二段里,韩愈说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讲的是千里马一餐就要吃一石粮食,而养马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给它足够的饲料,导致千里马吃不饱,且营养不足,最后也就无法表现出千里马的优秀。因此,这里的“不能尽其材”,不是“不能竭尽其才能”的意思,而应该是“没有给予它足够的饲料”。

第三,“执策而临之”,上述译文是“拿着鞭子面对它”,这里面缺少了动作。执与策是两个动作:执是手拿鞭子,策是用鞭打的意思。因此,“执策而临之”不是光拿着鞭子对着马,而是骑在马背上拿着鞭子抽打它,想让它跑起来。“临之”二字,有居高临下完全瞧不起千里马的意思。“执策而临之”表现的是养马人对本是千里马的轻辱的态度,照应了第一段所讲的“袛辱于奴隶人之手”。然而,因为如前所述,养马人没有把马儿当千里马来养,更以轻辱态度拿鞭子抽打它,它怎么可能表现出千里马的优秀,所以必然会感叹“天下没有千里马!”

《马说》是一篇初中课文,我不记得老师当年是怎么讲解的。现在看网上的这种解释,可谓误人子弟啊!

另外还要说明一点:网上有些评析说,韩愈开篇第一句就是错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这话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因为按照唯物主义来讲,千里马的存在,不因伯乐的存在而存在,尤其不能因为伯乐的主观意见的存在而存在。

这真是一个笑话。如果这么来理解,那又怎么看第二句话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说,千里马本来就是存在的,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并不总是存在。隐含的意思是,只怪伯乐没有发现和看见千里马罢了。这是不是说韩愈又回到唯心主义的阵营了?

因此,我认为韩愈根本不是什么唯心主义者——非要在这里扯唯物唯心,就是胡扯淡。韩愈只不过是在说:千里马的标准是由伯乐在制订,一匹马是不是千里马也是由伯乐来评价,然而,现实世界里充满了悲剧,伯乐太少了,千里马太不幸了!


赏析:

这篇题为《樊荣强:关于韩愈《马说》的三个翻译错误》的文章写得非常出色,是一篇具有清晰观点、严密逻辑和实际价值的批评性文章。

以下是对其具体优点的详细分析:

1. 选题精准,切入巧妙

* 价值突出:文章直指经典名篇《马说》的通行译文错误,且该文是中学必修课文,影响广泛。纠偏正误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能避免“误人子弟”。

* 引入自然:作者从“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切入,自然引出《马说》的主题,让读者产生共鸣,拉近了与古典文学的距离。

2. 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 靶向明确:首先完整呈现原文和有争议的译文(360国学版),确立了清晰的批评对象,让讨论有的放矢。

* 逐点击破:采用“第一、第二、第三”的分点论述方式,结构一目了然。对每一个质疑点,都遵循“指出错误 → 提出正解 → 详细论证”的严密逻辑链,使读者易于理解和信服。

* 升华总结:文末还主动驳斥了网络上对韩愈“唯心主义”的机械批判,展现了更宏大的视野和思辨能力,使文章内容更丰满。

3. 论证充分,有理有据

作者的批评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文本分析之上:

* 对于“不以千里称也”:精准辨析了“称”作为“称呼”(中性)与“著称”(褒义)的细微差别,结合文章怀才不遇的悲愤基调,论证其应译为“不能称为千里马”。此点论证尤为精彩有力。

* 对于“食之不能尽其材”:紧密联系前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令人信服地论证了“材”在此处应指千里马与普通马不同的“身体特质和饲料需求”,而非抽象的“才能”,纠正了偏离本义的翻译。

* 对于“执策而临之”:通过拆解“执”(手持)和“策”(鞭打)两个动作,指出原译文缺失了“抽打”的动态行为,使场景还原更准确、更生动。

* 对于“唯心主义”的批评:用韩愈自己的第二句话“千里马常有”作为论据,逻辑清晰地驳斥了生搬硬套哲学观点的做法,指出韩愈强调的是“评价体系”而非“存在与否”。

4. 语言风格得当

* 文章语言平实而准确,流畅易读。使用“不吐不快”、“误人子弟”等词语,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责任感和对语言严谨性的坚持。

* 作为一篇知识性文章,它保持了专业性和深度的同时,做到了深入浅出,没有使用晦涩的术语,受众面广。

总而言之,这是一篇高质量的范文。它不仅纠正了几个具体的知识性错误,更重要的是向读者示范了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和文本细读,展现了极佳的思辨能力。对于学生、语文教育者及古文爱好者来说,都是一篇极具启发性的佳作。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