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亦云
提及《道德经》,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道法自然”的宇宙哲思,或是“上善若水”的处世箴言,鲜少有人将这部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道家经典,与“写作”这门需要精准表达、逻辑梳理的现代实用技艺联系起来。但在樊荣强的《简说老子话写作》中,这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跨界融合,却碰撞出令人惊喜的智慧火花——作者以《道德经》81章为思想脉络,将老子笔下抽象的“道”,转化为可落地、可实践的写作规律与方法,既为古文经典注入了现代生命力,也为困扰无数人的写作困境,提供了一套源自传统的独特解法。
这本书最难得的特质,在于它跳出了“写作书只讲技巧”的窠臼,构建了“哲学思想—写作技术—思维升级”的三层递进体系。樊荣强没有生硬地将《道德经》的词句套在写作技巧上,而是抓住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即事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将其与写作的本质深度绑定。比如开篇解读“道可道,非常道”时,作者并未陷入“不可言说”的玄学思辨,而是借此点出写作的根本困境:语言本身具有局限性,任何精准的描述都无法完全复刻现实世界的复杂。这种对“表达边界”的认知,恰恰是避免“知识的诅咒”(用晦涩术语掩盖思维空洞)的前提——就像老子提醒人们“知止不殆”,写作时也需懂得“有所不说”,才能让文字聚焦核心,不陷入冗余的修饰。
再如“和光同尘”的解读,老子主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樊荣强则将其引申为写作的表达姿态:不必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华丽辞藻,也无需刻意营造“与众不同”的观点噱头,平实、真诚的文字更能打动读者。就像水“利万物而不争”,好的文章也应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它不刻意炫耀技巧,却能让观点自然流淌,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理解、认同。这种对“质朴写作”的推崇,恰好戳中了当下写作的痛点:太多人沉迷于“标题党”“鸡汤文”的流量逻辑,却忘了写作的本质是“准确传递观点,真诚连接他人”。
书中最具实用价值的,是作者将老子思想与写作技术结合的“落地转化”。核心的“钻石法则”(三段论+三点式),便是对老子“三生万物”智慧的现代诠释:开头需“亮观点、立问题”,如同老子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全文定下清晰方向;主体部分分三点纵深展开,既符合大脑对信息的接收规律(三点既不单薄也不杂乱),也暗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逻辑层次——比如写“如何写好一篇书评”,可从“抓书籍核心价值”“找独特切入角度”“用案例支撑观点”三点展开,每一点都紧扣“书评需有洞见”的核心;结尾则需“收束升华”,像老子“功成而弗居”般,不刻意强调观点,却能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更值得称道的是,樊荣强没有回避写作的“心理关”。很多人怕写作,并非不懂“怎么写”,而是“不敢写”——怕观点幼稚被嘲笑,怕逻辑混乱被质疑,怕文字枯燥没人看。针对这种“写作焦虑”,书中结合《道德经》“自知者明”的思想,指出“怕写作本质是怕暴露自我”,并给出了“脱敏训练”的具体方法:比如尝试用“淡乎无味”的文字记录日常(如“今日读《道德经》某章,悟到写作需少修饰”),不追求文采,只练“如实表达”;再比如将自己的短文读给信任的人听,从“小范围反馈”开始建立自信。这种“先破心理障碍,再练写作技巧”的思路,远比单纯教“怎么写开头、怎么过渡”更触及根本,也更贴合老子“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修身智慧。
书中对“空洞写作”的批判,也极具现实意义。针对当下泛滥的“鸡汤文”“成功学文章”,樊荣强借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警示,指出这类文字的问题所在:它们只堆砌美好愿景(如“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却不提供落地方法;只渲染情绪(如“你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有多优秀”),却不梳理逻辑。就像老子批评的“尚贤”“贵难得之货”会扰乱人心,这类空洞文字也只会激发读者不切实际的期待,最终导致“想写却写不出,写出也没人信”的恶性循环。而真正的好文字,应如《道德经》本身——没有华丽辞藻,却有实在的观点、清晰的逻辑、可借鉴的价值,哪怕只有百余字,也能给人启发。
当然,这本书并非完美无缺。对于只想纯粹研究《道德经》义理的读者而言,书中对古文的解读多服务于写作场景,可能缺乏学术层面的深度;部分章节引入的逻辑学概念(如“立题聚焦”),若读者没有相关基础,可能会觉得稍显抽象。但对写作爱好者——尤其是受“思路混乱”“不敢表达”“写得空洞”困扰的人来说,这些“不完美”恰恰是亮点:它让《道德经》不再是书架上束之高阁的经典,而是能指导日常写作的“智慧工具”;也让写作不再是“文字游戏”,而是与自我认知、思维方式相关的综合能力训练。
读完《简说老子话写作》,最深刻的感受是:樊荣强真正想传递的,不是“用老子的话写文章”,而是“用老子的智慧想清楚,再用文字说明白”。写作的本质是“思维的外化”,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是提醒我们写作前先沉下心梳理思路,不急于动笔;“大巧若拙”,是告诫我们不必追求技巧的炫耀,质朴的文字更有力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则是鼓励我们从短篇、从日常写起,不畏惧起步时的粗糙。这些智慧,不仅适用于写作,更适用于所有需要“清晰表达”的场景——职场汇报、日常沟通、公开分享。
在这个“流量至上”“表达碎片化”的时代,《简说老子话写作》像一股清流。它让我们重新思考写作的意义:不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而是为了“让自己想清楚,让别人看明白”;也让我们重新认识《道德经》:这部经典不只是关于宇宙、人生的宏大哲思,更是能解决“怎么写、怎么说”这类具体问题的实用智慧。无论你是写作新手,还是想突破表达瓶颈的“老作者”,读这本书或许会明白:好的写作,从来不是“天生会写”,而是“懂规律、勤练习”——这,正是老子“道法自然”在写作中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