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适任
当AI时代的信息洪流扑面而来,当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仍在束缚思维,我们愈发需要一种能力——提问的能力。它是批判性思维的火种,是深度思考的钥匙,更是写出好文章的基石。
樊荣强的《元写作:学校里没教的写作方法》,便是这样一本直指写作核心、教我们以提问重构写作逻辑的著作。作为一名偏爱纯爱或虐恋故事的读者,我在“微信读书”上读到此书时,却被其对“提问”与“写作”关系的深刻剖析深深吸引,忍不住想将这份阅读收获分享给更多人。
一、“元问题”:写作与思考的底层逻辑
在这本书里,“元问题”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概念。樊荣强将其提炼为三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初看这三个问题似乎简单直白,但当它们被置于“元写作”的理论框架下,便成了撬动写作深度与思考广度的杠杆。
“是什么”是对事物本质的追问。比如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若停留在现象描述,便失了深度;但当我们提出“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工具还是新的生命形态?”,写作的立意便瞬间不同。“为什么”是对因果逻辑的探寻,它能让文章摆脱浮于表面的叙述,走向对规律的挖掘。就像分析一部虐恋小说的走红,若只说“情节狗血”,远不如追问“为什么当代读者会对这种强冲突的情感模式产生共鸣?”来得有价值。“怎么办”则指向解决方案,是写作实用性与指导性的体现,比如在分享写作经验时,“如何通过日常提问训练提升写作思路?”这类问题,能让内容真正帮到读者。
而“元写作”,就是以这三类“元问题”为骨架的写作理论。它打破了我们对“写作靠灵感、靠天赋”的迷思,将写作拆解为“提出元问题—回答元问题”的可操作过程。这让写作从一种模糊的“感觉”,变成了可以刻意练习的技能。
二、提问:写作的“发动机”与思考的“起点”
樊荣强在书中反复强调:思考是提出问题然后回答的过程,写作是持续思考的过程。换句话说,没有好的提问,就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深入的思考,就没有优质的写作。
在AI时代,这一点愈发重要。当我们可以轻易让AI生成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时,“提问能力”成了区分人机创作、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关键。AI能基于已有数据生成内容,但它无法像人类一样提出真正具有洞察力的“元问题”。比如写一篇关于“城市更新”的文章,AI或许能罗列政策、案例,但人类通过提问“城市更新是为了经济效益还是人文关怀?如何平衡两者?”,才能写出真正有思想锋芒的内容。
可惜的是,传统应试教育往往轻视提问能力的培养。我们习惯了“接受答案”,而非“提出问题”,这导致很多人在写作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言之无物。樊荣强的这本书,恰恰补上了这堂“提问课”。它让我们明白,当写作卡壳、思维停滞时,不妨问自己:“我是否还没找到核心的‘元问题’?”
三、“立题”与“叙述达标”:从提问到成文的路径
有了“元问题”的意识,如何将其落实到具体写作中?樊荣强提出了“立题”和“叙述达标”的概念。
“立题”即建立问题,是写作的起点。一篇文章可以有多个“立题”,但每个“立题”都要明确属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中的哪一类。比如写一篇关于“阅读的意义”的文章,我们可以立三个题:“阅读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为什么阅读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为什么)”“普通人如何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怎么办)”。当这些“立题”清晰时,文章的框架也就牢固了。
“叙述达标”则是对写作细节的要求。它指的是,在文章有了大框架、每个“立题”下有了概括性要点后,其余文字也要符合立题的性质。比如“是什么”类的立题,叙述要偏向事实、问题、特征的具体阐释;“为什么”类的立题,要侧重因果分析、逻辑推导;“怎么办”类的立题,要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这就像给不同类型的问题穿上合身的“衣服”,让文章的每一部分都精准、得体。
四、提问的习惯:不止于写作,更是人生的修行
阅读此书时,我不止一次感叹:提问的价值远不止于写作。它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是社交沟通的桥梁。
在个人成长中,提问是自我反思的工具。“我当前的职业瓶颈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我该怎么办?”这样的追问,能帮我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社交中,善于提问的人往往更受欢迎,因为“你为什么会对这个领域感兴趣?”“这件事你是怎么做到的?”这类问题,能让对话从平淡走向深入,建立起真正的连接。
樊荣强的《元写作》,表面是教写作方法,实则是在教一种“提问式生存”的思维方式。它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是写作、思考,还是生活,“提问”都是那个被我们忽略的关键支点。
五、写给读者的碎碎念
作为一个喜欢在故事里看情感纠葛的读者,我曾以为写作的核心是“共情”与“表达”,但读了《元写作》才明白,“共情”的前提是理解,“表达”的前提是思考,而理解与思考的前提,正是“提问”。
如果你也常常在写作时感到思路枯竭,或是在思考时觉得浮于表面,不妨翻开这本书。它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而是用“元问题”“立题”“叙述达标”这些清晰的概念,为我们铺就了一条“提问—思考—写作”的路径。
在AI呼啸而来的时代,在信息爆炸却思想稀缺的当下,愿我们都能学会做一个“提问者”——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棱镜,折射出写作的光彩,也照亮人生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