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今天咱们来聊个能彻底解决你“打开思路”的核心方法——问答思维。先跟大家重复一下之前学习过的,颠覆认知的定义:思考=提问-回答。你把这个定义吃透了,就明白我常说的“问题链思维”“问答思维”到底是啥,它专门帮你解决“没话说、写不出”的难题,让思路和话语像自来水一样,打开开关就停不住。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上台演讲,讲了两句就卡壳,站在那儿手心冒汗;写文章,盯着屏幕半天,就只敲出个标题。其实问题根源很简单——你没掌握“持续思考”的方法。
一个基本的思考单元,就是“提问-回答”。那啥叫持续、系统的思考?就是不断“问-答-问-答”循环,形成一条“问题链”,这就是我所说的“问题链思维”或“问答思维”。不管是演讲还是写作,想让话从嘴里顺溜出来,让字从笔端流出来,必须保持这种“问-答”循环,这是最核心的秘诀。
说到这儿,得跟大家分享下我发现“问答思维”的渊源,这还得从我在广州当记者的经历说起。2003年,我在《新经济》杂志做主笔兼首席记者,虽然只干了8个月,却是我这辈子最痛快的一段写作时光——我想写啥就写啥,总编都给我发,而且我当时高产到啥程度?一期杂志我能写4万字,占整本杂志三分之一篇幅,同事都羡慕嫉妒恨,最后总编不得不给我下“限产令”:每期最多写2万字。
为啥我能写这么多?这就离不开新闻学的一个核心常识——5个W1个H。这是美联社之父斯通提出来的,简单说就是: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何因(Why)、怎么样(How)。一个合格的新闻导语,必须把这六个问题说清楚,不然就不算称职的记者。
很多人觉得记者特别会写,这话没毛病,但记者更核心的基本功是啥?是采访。采访本质就是“提问+求答案”。我当年约采访对象,人家都会让我先传采访提纲,那提纲说白了就是一堆问题。我当记者最大的心得就是:想做好采访,事前必须查背景资料,而准备工作的最终成果,就是拿出一串有价值的问题。
毫不夸张地说,问题链思维或问答思维,是我这辈子最自豪的发现,它把人类大脑生成语言的秘密给说透了。我常跟人开玩笑:得这发现,此生无憾。而且我敢打包票,不管你是谁,只要懂了这个秘密,用起“问答思维”,思路立马被引爆,知识全被激活,说话自然就丰富起来。
顺着这个发现往下挖,我还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所有文章,就两种体例——问答体和叙述体,没有第三种。
先说说问答体,也叫对话体,特点就是“有问有答”。这种文体大家天天见,比如媒体采访领导、明星、专家的文章,大多是问答体。往远了说,古代很多经典也是这么写的:先秦的《论语》,明代王阳明的《传习录》,甚至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全是问答体;国外也一样,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他所有著作,都是问答体。
其实我早年间写文章,就无意识用了问答体。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知识经济》杂志发过一篇《我赞成知识分子经商——答客问》,当时就觉得这么写顺手,现在回头看,可能冥冥之中就注定我会发现“问答思维”这个底层逻辑。
2000年,我出了第一本书《杰出的顺德人》,也是用问答体写的。当时我采访了顺德28个老板,每个老板我都提二三十个问题,把他们的回答整理好,就成了28篇文章,凑起来就是一本书,写得又快又顺。
后来我从2008年3月开始做思维、演讲、写作培训,做得还不错,也接受过一些媒体采访。我发现2009年《重庆晨报》、2013年《重庆晚报》给我做的专访,登出来全是问答体,你看,连专业记者都偏爱这种体例,足以说明它的实用性。
再说说叙述体。这种文体全是陈述句,表面上看不到问句,就算有一两个,也被当成“设问、反问”的修辞手法。这里我要纠正一个很多人从小被误导的认知:设问不只是装饰文采的工具,它更是激发思路、引导思考的关键武器。可惜很多语文老师只教它是修辞手法,没教它真正的用处。
但大家只要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所有叙述体文章,字里行间全是问句,作者写的时候脑子里全是问句,只不过为了简洁,把问句删掉了。所以,任何叙述体文章,都能还原成问答体,把那些隐藏的问句加回去就行。
给大家举个例子,罗翔老师有篇文章叫《在自恋中攀登仇恨的高峰》,里面有段话:
人的本性喜好拉帮结派,甚至不惜“互拉仇恨”,其中的根源在于人的自恋。当生命中缺乏一个终极的敬仰对象,人就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置于生命中最重要的地位,形成无法抑制的自恋。自恋让人总是自觉优越:或是出生的优越、种族的优越,或是智力的优越、知识的优越,或是财富的优越、阶层的优越,或是地域的优越、口音的优越,甚至是道德的优越、宗教的优越。正是这种自我的优越感使得人类冲突不断。无论是儒家的“华夷之辨”,清政府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本质上都是人类自恋的产物。
我们把字里行间的问句,也就是罗翔脑海中的问句加上去,文章就是这样的:
人的本性有什么喜好?人的本性喜好拉帮结派,甚至不惜“互拉仇恨”,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的根源在于人的自恋。人为什么会自恋呢?当生命中缺乏一个终极的敬仰对象,人就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置于生命中最重要的地位,形成无法抑制的自恋。自恋的人有什么表现呢?自恋让人总是自觉优越:或是出生的优越、种族的优越,或是智力的优越、知识的优越,或是财富的优越、阶层的优越,……
你看,还原后是不是浑然天成?我在神经一书的下篇,特意把一些叙述体文章改成了问答体,就是想让大家通过这种拆解,彻底搞懂思考的本质,掌握表达的底层逻辑。
聊完文章体例,再跟大家说个更贴近生活的场景——脱口秀。很多来我这儿学演讲的同学,都会问同一个问题:“樊老师,我平时聊天挺能说的,一上台就不行了,这是为啥?”
其实答案很简单:平时聊天不用讲长句子,你一句我一句,要么“我问你答”,要么“你问我答”,还能“自问自答”,而且不想说可以随时停,甚至能说“你们聊,我先走了”。但上台演讲能这样吗?肯定不行!你必须持续说,一旦停了,场子冷下来,你只会更紧张。
大家都看过《鲁豫有约》吧?这个节目嘉宾很多是草根,草根普遍不擅长演讲,如果让嘉宾一上来就独自演讲,节目早冷场了。所以鲁豫的办法就是“聊天对话”,通过与嘉宾一起我问你答,节目就顺顺利利进行了。要是没鲁豫在旁边提问,嘉宾可能要么讲不出来,要么讲得乱七八糟。这就是脱口秀主持人的价值——通过提问引领方向,保证内容完整。
我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做这种脱口秀练习,练完我就问他们:“要是没人给你提问,就你一个人上台,该咋办?”答案很简单——自问自答!演讲就是自问自答,思考也是自问自答,这是一回事。
最后再跟大家聊聊思维导图。这些年思维导图特别火,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2009年在国内出版后,很多人都去学,但我发现很多人学完还是不会用,问题出在哪儿?
东尼·博赞说,思维导图是把“放射性思考”具体化,大脑里的每个信息都能当思考中心,往外发散出很多节点,每个节点又能当新中心,再往外发散。但大家学的时候最大的困惑是:从一个节点往外发散,依据是什么呢?
东尼·博赞在书里其实提过一个关键内容,他说有一个“基本分类概念组”特别有用,比如“基本问题——怎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是什么/是谁/哪一个”,还有“部分、性质、历史、结构”这些。但他就一笔带过,没深入展开讲,导致很多人学了很久还是摸不着门道。
其实只要你懂了“思考=提问-回答”,就明白东尼·博赞说的这些概念,根本不是简单的关键词,而是要转换成疑问句!从中心节点往外发散,本质就是围绕这些概念,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然后给出答案,新的节点就出来了。
我之前在一个青少年口才培训班,用一下午教孩子画思维导图,就跟他们说“每个发散都是问-答”,效果特别明显。当天晚上就有家长给我打电话:“樊老师,太神了!我家孩子之前学了一星期思维导图都没学会,你一下午就教会了,还画得特别好!”
所以你看,不管是写作、演讲,还是画思维导图,核心都离不开“问答思维”。只要你能养成“先提问、再回答”的习惯,就再也不会怕“没话说、写不出”。下次你再卡壳的时候,别慌,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跟着答案往下走,思路自然就打开了。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个地方,下一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