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10-16 16:13:40
2991 字 · 11 阅 · 0 评 · 0 赞


各位朋友好,我是樊荣强。今天咱们聊聊“思考的运用”。生活里、工作中,咱们到底在哪些场景里运用思考?从“元思维”(也就是“思考=提问-回答”)的视角看,这些思考场景里又藏着什么门道?今天先讲四个最常见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行为。咱们说的行为,就是受脑子里想法支配的外在动作——比如抬手开门、张嘴说话、听到消息后的反应,都算。可能有人没察觉,但咱们绝大多数行为,背后都跟着思考,就像咱们平时呼吸一样自然;哪怕有些动作是“无意识的习惯”,整体上看,行为还是被思考管着的。

比如我们驾车上班,如果你是一个老司机,对如何开门,如何点火,如何加油,如何操控方向盘,如何避让行人和车辆,如何踩刹车,如何停车这些行为,你完全不用动脑筋思考,完全是习惯性动作,但整体上你得思考:我要驾车去什么地方?走什么线路不堵车?我必须在什么时间到达?等等。

思考水平高的人,日常的行为就会理性、正常,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相反,则可能反应迟缓、乖张荒谬,甚至不可理喻。

不过,与行为伴随的思考,在主题内容上并不是永远一致的。这种不一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开小差。当然,开小差有时候会有意外的收获,我们干着一件事情A,突然对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B有了答案。第二种情况,人的日常行为很多不太需要大脑的支配,也就是所谓一心二用,比如一边吃饭一边想着怎么跟客户演示产品,一边开车一边思考为什么某人拒绝了自己的邀请。第三种情况是,思考并不一定都是在整块儿的时间里进行,事实上,我们经常将对某个问题的思考碎片化分散在日常的行为间隙之中。

 

 

第二个场景,独思。咱们肯定都有过“想静静”的时候——比如工作出错挨了批评、谈了好久的项目黄了,就想支开别人,找个没人的地方待着。这时候有个特别关键的事儿:一定要把焦虑和思考分开,千万别混为一谈,混了就白静静了。

先说说焦虑是什么样的:比如你是业务员,跟进了半年的大单子,突然被告知客户跟竞品公司签约了。你第一反应可能是“完了!这单丢了,老板会不会开了我?这个月奖金也没了!——越想越慌,越想越痛苦,思绪早飘到“丢工作后怎么办”上了,根本没盯着“单子为啥丢”这个核心问题,这就是焦虑,除了内耗没别的用。

那“独思”该怎么做?是盯着问题本身,一个接一个提疑问、找答案。还是刚才的例子,要是你能问自己:“客户最后选了竞品,是因为我们报价高?还是服务没跟上?”“现在还有没有挽回的可能?比如跟客户再聊一次,补个优惠方案?”“这次丢单能学到啥?下次对接客户时,是不是要多问一句‘您对我们的方案还有哪些顾虑’?”“怎么跟老板汇报?是先讲结果,再讲原因和改进办法?”——能这么问、这么琢磨,才是真的在“独思”,才能从糟心事里捞出有用的经验。

当然,独思不只是遇到麻烦才用。比如你报名参加公司的演讲比赛,也会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琢磨:选什么主题能吸引听众?是讲职场成长还是团队协作?素材去哪找?要不要从自己的工作经历里挖个故事?演讲稿开头怎么写才能抓眼球?是用问句还是用小故事?——这种主动的独思,能帮你把事儿想得更周全,少踩坑。

第三个场景,学习。这里说的“学习”,不只是上学读书,而是所有“获取信息”的事——比如看报纸、刷手机文章、看新闻、逛街时观察路人穿搭、旅行时看风景了解当地文化……咱们脑子里所有的知识、信息,都不是天生就有的,全靠“学习”装进去。

孔子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光学习不思考,容易被知识的表面骗,比如背了很多公式,却不知道怎么用;光思考不学习,脑子就空得很,想破头也想不出新东西,纯浪费时间。所以学习不是“把信息记下来”就完了,更要“动脑子想”,不然学了也白学。

就拿“阅读”来说,很多人学习能力弱,问题就出在“不会带着思考读”。比如常有学员来咨询我的演讲或写作课程,我会第一时间把课程介绍链接发给他——结果过会儿他又来问:“课程适合什么人学?”“上课时间怎么安排?”“多少钱一节课?”——其实这些问题,课程链接里写得明明白白,这就是“视而不见”,也是学习能力弱的表现。要知道,演讲、写作是“输出”,而阅读、看课程介绍是“输入”,没输入哪来输出?连眼前的信息都不会主动抓,怎么可能做好输出?

为啥会“视而不见”?主要三个原因:第一是“没兴趣”,对不感兴趣的东西,眼睛扫过去也记不住;第二是“对文字不敏感”,比如看见“汽车”两个字,没联想到汽车的样子、功能,文字里的信息没挖出来;第三是“没方法”,比如有人说“我想读书,但读不进去、记不住”——其实不是你“笨”,是没找对方法。

我总跟学员说:读书不是把书里的话全背下来,是带着自己的问题找答案。比如我读《哈佛中国哲学课》,不会一个字一个字抠着读:第一步先泛读,看看作者是谁、讲了哪些中国哲学家、目录结构是啥,先摸个大概;第二步带着问题细读,比如作者怎么解读孔子的仁?跟我以前学的不一样在哪?这个观点对我做演讲有啥用?能不能用到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里?——遇到熟悉的内容、没价值的内容,直接略过;遇到看不懂的,就查别的书补;遇到重要的观点,划上横线,旁边写两句自己的想法。这样读下来,书里的东西才真能变成自己的,而不是读完就忘。

不光读书,看新闻、刷文章也得这么干——多问“这事儿是啥情况(是什么)”“为啥会发生(为什么)”“能给我什么启发(怎么办)”,不然只看个热闹,等于白看。

第四个场景,对话。常有学员跟我吐槽:老师,我跟人聊天总是说话不过脑子,要么说错话得罪人,要么聊两句就冷场。其实说话不过脑子,本质是两个问题:要么情商没跟上,要么没在对话里主动思考。

不管是日常聊天、开会讨论,还是商务谈判、面试,对话里能提前准备的话很少,大部分得临场应变。这时候要是没思考跟着,要么说漏嘴得罪人,要么错过好机会,比如面试时没答好问题,丢了心仪的工作。

想让对话有好结果,尤其是重要的对话,提前准备很关键——而准备不只是准备材料、穿得体的衣服,更要提前思考:先列出可能遇到的疑问,再自己找答案。

就拿面试举例,你得提前琢磨这些问题:要带哪些材料?学历证明、项目成果要不要打印出来?要是面试官问你为啥离开上一家公司,怎么答才不踩坑?这家公司的优势、劣势是什么?我要是入职,能帮公司解决什么问题?期望薪资怎么说?既不太低委屈自己,又不太高让面试官觉得离谱?——这些疑问先列出来,自己能答的先答,答不上的就找有经验的人问,这样面试时才不会慌。

面试时也不能“照本宣科”,得看面试官的问题灵活调整。比如面试官问“你在哪上大学”,别只说“我在复旦大学”,可以补一句“现在大四,学的新闻传媒专业,明年六月毕业”——既不让面试官觉得你“拨一下动一下”,又不会说太多显啰嗦;要是面试官问“你在学校学的东西,能应对工作吗”,别绝对化说“能”或“不能”,可以说“一方面,我学的理论基础挺扎实,比如新闻写作、新媒体运营,能应对部分工作;另一方面,我实践经验少,比如没做过企业的宣传方案,入职后得跟前辈多学,尽快跟上节奏”——既不否定上学的价值,又显露出谦虚的态度,面试官听着也舒服。

今天咱们讲了行为、独思、学习、对话这四个场景里的思考运用——其实这些场景都离咱们很近,关键是学会在场景里主动提问、主动找答案。下一集咱们接着讲剩下的三个场景:演讲、写作、研究,这三个场景里藏着更专业的思考方法,比如怎么用思考搞定即兴演讲、怎么用思考写出不卡壳的文章。咱们下集见!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