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10-16 15:14:34
2717 字 · 10 阅 · 0 评 · 0 赞


各位朋友好,我是樊荣强。上一集咱们聊了“行为、独思、学习、对话”里的思考运用,今天咱们把剩下的三个“更需要专业思考”的场景讲完——演讲、写作、研究。这三个场景里的思考方法,学会了能直接用在工作里,咱们慢慢聊。

第五个场景,演讲。我做演讲培训十几年,一直跟学员说一句话:“不会思考,就不会演讲——尤其是即兴演讲。”啥叫即兴演讲?就是“边想边讲、边讲边想”,没有提前写好的稿子,全靠临场思考。很多人怕即兴演讲,不是“不敢说”,是“不知道讲的时候该怎么想”。

常有学员问我:“老师,我平时跟朋友聊天挺顺的,一上台即兴演讲就卡壳,为啥啊?”我总结了三个核心原因,咱们一个个说。

第一个原因,情境压力。平时聊天随便,不用端着,哪怕说错了也没人在意;但演讲不一样——你站在台上,台下几十上百双眼睛盯着你,灯光照着你,气氛又严肃,难免会紧张。要是没专门练过“抗压力”,大脑里大部分精力都用来“对抗紧张”了,根本没空想“该讲啥内容”;就像刚学开车的人,一紧张只知道手忙脚乱握方向盘,哪还顾得上看路况、踩油门?

第二个原因,逻辑混乱。演讲得有清晰的“框架”——比如先讲观点,再讲例子,最后总结;要是没框架,想法就像一团乱线,讲着讲着就偏了,比如本来想讲“职场效率”,说着说着就聊到“周末去哪玩”,越讲越慌,怕听众觉得“这人没思路”。

日本作家外山滋比古在《思考的整理术》里说过一句话,特别到位:“思考是立体的,写作是线性的。”其实演讲也一样——你脑子里可能同时有好几个想法,头绪很多,像一团牵扯不清的毛线;但演讲是“线性的”,得把这些想法按顺序串成一条线,一个一个地说,这就需要逻辑工具。我在培训课上教的钻石法则,就是帮大家搭演讲框架的——不管什么主题,都能快速理清思路,先讲啥、再讲啥,后面我会专门开一节讲这个工具。

第三个原因,无话可说。上台前觉得有一肚子话要讲,开口讲了两句就卡壳,只能尴尬地站在台上,最后灰溜溜下台。表面看是没话说,其实是大脑短路——不是紧张导致的,是不懂语言的生成机制。聊天时你一句我一句,不用一个人持续说;但演讲时,从开口的那一刻起,就不能随便停,思路一断,空气都凝固了,越慌越接不上话。

这个语言生成机制,其实就是咱们之前聊过的问答思维(也叫问题链思维):想让话不停,就得持续思考;一个思考单元是“问-答”,持续思考就是“问-答-问-答”。比如你参加访谈节目,主持人提问你回答,能一直聊下去——因为主持人帮你提问题;但演讲时没人帮你提,就得自己给自己提问题,也就是自问自答。只要你习惯了自问自答,你就能做到讲话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了。

第六个场景,写作。估计很多人都怕写作——我见过不少写作困难户:比如有个学音乐的大学生,毕业后在社团办公室工作,要写领导讲话稿、活动方案、通知报告,天天愁得睡不着,最后只能辞职。其实咱们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写作,但直到大学毕业后工作,能轻松写好非文学类文章(比如方案、报告、演讲稿)的人,还是少得可怜;我经常在公务员培训课上问“觉得写作不难的请举手”,通常不超过5%。

我自己写了30多年,从公文、论文、新闻到评论、杂文、散文、文案,样样都写过,也教别人写。我发现大家怕写作,根本原因是方法不对——学校教的写作方法,没解决思维问题。比如老师总让“多背好词好句”“多仿写范文”,但没教“怎么想清楚要写的内容”“怎么把想法组织成文章”。

梁启超先生早就说过:“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还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这话太对了!我后来提出的“元写作”理论,核心就是用“元思维”解决写作问题:不管写什么,先想清楚“要回答哪些问题”,再把“问题和答案”组织成文章。

很多人说没灵感,所以写不出来,我总跟他们说:写作不能靠灵感!灵感只能帮你写得顺一点、写得好一点,但写作的起点是思考——先动脑子想清楚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灵感才会慢慢冒出来。美国作家于尔根・沃尔夫在《你的写作教练》一书里也说:“问题是作家最好的朋友”,比如写一篇“职场效率”的文章,先问自己“我为啥想写这个主题”“读者看了这篇文章,能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例子能让读者更容易懂”——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文章的骨架就有了。

我一直强调:所有文章,本质上都是自问自答。表面上看,文章分叙述体和问答体,但不管哪种,都是在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元问题。比如写一篇活动方案:活动主题是什么(这是是什么)、为啥要办这个活动(这是为什么)、活动流程怎么安排、预算多少(这是怎么办)——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写清楚,方案就差不多成了。这就是元写作的核心,也是我教给学员的写作秘诀。

第七个场景,研究。研究是思考的高端运用,比咱们平时说的商量、讨论更正式、更系统。可能有人觉得,研究离我很远,只有科学家才做研究——其实不是,广义来说,咱们每天都在做研究。

比如你家汽车坏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在怠速停车时会发抖,你上网查“究竟有哪些原因会让汽车发抖”——这就是研究;想知道马云的创业故事,你买马云的传记、上网搜索——这也是研究;想了解“阳台上怎么养花更容易活”,你上网找文章学习、到花市问摊主——这还是研究。

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就更系统了:他们拿政府、企业的经费,针对一个重大问题(比如“怎么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收集数据、分析原因、找解决办法,最后写成研究报告。芝加哥大学的三位教授在《研究是一门艺术》里说:写作有助于记忆、有助于了解、能获得新观点——其实就是说,研究和写作分不开,写报告的过程,也是深化思考的过程。

我常跟学写作的学员说:“写不出东西,是因为没做研究。”想写一本历史书,得读几十本历史文献;想写一篇行业分析报告,得查行业数据、访谈业内人士;想写一篇产品推广文案,得了解用户需求、竞品情况——没有研究输入,哪来写作输出?

还有两种研究型思考要区分:一种是“研究型思考”,比如学者做研究,最后出一份研究报告就够了;另一种是“决策型思考”,比如公司老板做“要不要开发新产品”的决策,整个过程也要做研究(查市场需求、算成本),但目的不是“写报告”,是“做对决策”——这种思考更贴近咱们的工作,比如你做部门主管,决定“要不要调整团队分工”,也得先研究当前分工的问题在哪?调整后能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决策型思考。

到这里,思考的运用的七个场景就全讲完了——从日常的“行为、对话”,到需要专业能力的“演讲、写作、研究”,核心都是“提问-回答”的元思维。其实思考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能力,而是咱们解决问题、做好事情的工具——遇到事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多练自问自答,慢慢就能把思考用得越来越顺。

好了,这节课就到这里,下一节课,咱们不见不散!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