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马云曾说,人生智慧无法传给下一代,自身这一代的智慧会随生命终结而归零,下一代又需从零开始——这里的“智慧”,本质就是难以传承的观念。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老话道尽了代际间观念传递的无奈。长辈们总愿将人生积淀的经验化作忠告,比如“待人要诚信”“做事忌急功近利”“人生要有规划”,盼着年轻人能少走弯路;可现实往往是,年轻人即便听过无数劝,仍要亲身撞了南墙、尝了苦头,才会懊恼“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真正领悟那些曾听不进去的“老人言”。
教育传承的三个核心要素——观念、知识与技能中,观念的传承难度远超后两者。为何观念的传承,总比知识与技能的传递难上许多?
首先,观念是主观价值判断,缺乏知识的客观性与标准性。
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固定认知,比如“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有统一答案,教师讲解后学生即可理解记忆;而观念是融合经验、情感的主观选择,比如长辈强调的“诚信为本”,有人因经历过合作失信的代价而坚守,有人却因短期利益诱惑而动摇,没有统一标准,无法通过单向灌输让年轻人直接接受。
其次,观念需实践体验内化,不像技能可通过“理论+练习”快速掌握。
技能的形成有明确路径,比如学游泳,掌握“划水换气”的要领后反复练习,就能逐渐熟练;但观念的培育没有捷径,父母即便天天叮嘱“不要投机取巧”,年轻人若未因投机吃过亏,也难以真正认同——唯有当他们因贪快省略关键步骤、最终导致事情失败时,才能将“踏实做事”的观念刻进心里。
最后,观念受个体经历影响,传承易出现认知偏差。
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不受个人经历干扰,比如“勾股定理”的推导逻辑、“PPT制作的排版技巧”,无论谁学,核心内容都不变;而观念会因个体成长环境、人生遭遇不同产生差异,长辈信奉的“长期主义”,是源于多年稳扎稳打的成功经验,可年轻人若正处于急于证明自己的阶段,可能会觉得“快速变现”更重要,难以直接接纳长辈的观念。
总之,知识决定“知不知道”,技能决定“能不能做”,二者传承有章可循;而观念决定“该不该做”,其主观性、体验性与个体差异性,让它始终难以跨越代际鸿沟。唯有正视这种难度,在传递知识、技能的同时,给年轻人留出体验与反思的空间,而不指望把观念强制灌输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