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维伟
在微信读书翻开樊荣强《元写作:学校里没教的写作方法》时,我正困于一篇稿件的写作瓶颈。当读到“当你没文字可写的时候,就提出问题”这句话,如遭醍醐灌顶。深觉这一“问题链思维”的写作智慧值得被更多人看见,遂提笔写下这篇书评,希望能为同样在写作迷雾中摸索的读者,点亮一盏破局之灯。
本质洞察:写作是思考的持续流淌,而非文字的机械堆砌
长久以来,不少人将写作误解为华丽辞藻的堆砌或精妙技巧的叠加,可一旦陷入“没文字可写”的境地,便归咎于词汇匮乏或技巧不足。樊荣强却犀利地指出,写作的核心是持续思考的过程。当写作停滞,本质是思考链条的断裂,而非词汇的匮乏与灵感的缺失。
这一认知颠覆了我们对写作的传统想象。它让我们明白,写作不是被动等待灵感降临的“玄学”,而是主动推进思考的“理性行为”。就像搭建一座桥梁,思考是桥墩,文字是桥面,没有持续的思考支撑,文字的桥面便会断成碎片。《元写作》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让读者穿透“文字输出”的表象,看到“思考延续”的内核,从根源上理解写作困境的成因。
行动密钥:提问是思考的重启开关,而非灵感的被动等待
“提出问题”是《元写作》方法论的核心动作。当写作陷入僵局,与其焦虑地等待灵感,不如主动抛出问题——“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读者看到这里会产生什么疑问?”“如何让这个论证更有说服力?”这些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能激起“提问—回答”的思维涟漪,重启停滞的思考循环。
樊荣强以记者的“5W1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提问框架为例,展示了结构化提问的魔力。在写一篇人物报道时,若仅停留在“他做了什么事”,内容难免单薄。但通过“他为何选择做这件事?”“这件事对他和他人有何影响?”“他是如何克服过程中困难的?”等一系列问题的追问,人物形象会逐渐丰满,文章逻辑也会层层深入。这种“问题链的延伸”,让思考不再是零散的火花,而是汇成持续的溪流,推动文字自然流淌。
心态革新:从输出的焦虑束缚,到提问的主动驱动
很多人对写作的恐惧,源于“必须写出完美文字”的输出焦虑。《元写作》将这种焦虑转化为“提问驱动”的主动思考,堪称一场写作心态的革新。它告诉我们,写作不必追求一开始就字字珠玑,而是要先让思考动起来。
当我们把注意力从“写什么”转移到“问什么”时,写作的压力会大大减轻。比如写一篇书评,若一开始就纠结“如何赞美这本书的优点”,很容易陷入空洞的溢美之词。但如果先问“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它与同类书籍的区别在哪里?”“它的论证逻辑是否严密?”“对我个人的认知有何启发?”,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书评的框架和内容便会自然成型。这种“提问先行”的策略,让写作从被动的“任务式输出”变成主动的“探索式思考”,不仅降低了写作门槛,更让文字充满了思考的深度和温度。
价值超越:跳出学校写作的套路,直击真实世界的表达
“学校里没教的写作方法”——这一书名本身就点明了它的价值所在。学校教育中的写作训练,多聚焦于文体格式、语法规范,却鲜少触及“如何在真实场景中持续产出有价值的文字”这一核心问题。《元写作》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教授的不是应试的“套路”,而是面向职场、生活的写作智慧。
无论是写一份清晰有力的工作汇报,还是一篇引发共鸣的公众号文章,抑或是一次逻辑严密的观点表达,“问题链思维”都能发挥作用。它让我们在写作时不再依赖“模板”,而是学会从问题出发,挖掘信息、梳理逻辑、深化思考,最终形成具有个人风格和思想深度的文字。这种能力,是“学校写作”难以企及的,却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表达自我、传递价值的关键。
总而言之,《元写作:学校里没教的写作方法》是一本极具洞见的写作指南。它以“提出问题”为支点,撬动了写作的本质——持续思考;以“问题链思维”为工具,打破了写作的瓶颈——思考断裂;以“提问驱动”为理念,革新了写作的心态——从焦虑到主动。对于每一个渴望提升写作能力、摆脱写作困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值得细细品读。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写作技巧,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在文字世界中主动探索、持续成长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