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10-22 15:20:24
4171 字 · 16 阅 · 0 评 · 0 赞

微信图片_20251022151936_330_19

去年我在杭州也待了一段时间,我杭州一个朋友了解我的情况之后跟我说,他说海源,你这么想赚钱,我带你去发财吧。

你知道这句话在我听来就非常的熟悉,因为我是个广西人,一般是我们带别人发财,就是那种一个带三个,三个又带三个,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我杭州的朋友非常的迷信的,他带我发财的方式,居然是带我去拜财神。

这个朋友又非常不靠谱,你知道吗?我们那天差点都没有找到财神,我们差点在发财的第一步就失败了,因为我们去的甚至都不是专门的财神庙,我们去的那个庙里面有很多的神,不同的神在不同的房子里面,好像一间间集体宿舍一样。

我们找了半天,发现财神跟另外两个神挤在同一间宿舍里。我当时看到那个场景,我都觉得特别的震惊,我在说财神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单间吗?这个庙还有谁比财神更厉害?我后来逛完整座庙下来,我发现唯一拥有自己单间的是门口的保安。那天我看着那个保安的单间,我人生第一次非常真诚的相信,哦,原来钱真的不是万能的,还是要有权利啊。

而且你看那三个神挤在一起,你也根本分不清到底谁是财神。然后那个工作人员说,那个脸黑黑的就是财神。

说实话,不是我以貌取神,你看他那个拮据的样子,你真的很难相信他能帮你发财。你甚至都有点想帮他发财,你甚至都有点想给他捐点钱。可是我又想说,给财神捐钱是不是有点冒犯了,财神最不缺的应该就是钱,对吧?我应该关心他,把我的尊重给他。有钱人最需要的其实是这些东西,你知道有钱人最需要就是这个东西。

我每次去拜神,别人都会跟我说一句话,说你心诚则灵,心诚则灵,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特别不合理的理论,为什么?因为如果灵了,就是神的功劳,如果没灵呢,就是你自己的锅,是因为你的心不够诚,所以才不灵的。

可是我们仔细想一下,就是心不诚,谁会跑去许愿呢?对吧?我看你这个人不是诚心想发财。对对对,被你看出来了,我就是来玩一玩的,有谁会诚心想发财?我可喜欢贫穷了,没必要不发财。而且,心诚不诚也没有任何客观的标准,是吧?我每次我都觉得我的心特别诚,因为我每次都跪的特别标准,磕头也磕的贼响,就是给的钱不够多,所以每次我的心愿都没有办法实现。真的,好像现在心诚的标准,就是谁给的钱越多,谁的心就越诚。

那天我给财神扫了5块钱,我希望我能够发财。然后我旁边一个大哥,他直接扫了100,他也希望他能发财。我看到那个大哥他扫完100之后,我就知道,完了,我肯定竞争不过他了,他的心好诚啊。这种标准,这种心诚的标准,就让人特别地难过,你知道吗?你说本来大家都是来许愿的,结果变成了来竞标,竞标今年的发财名额。可是比竞标还要过分的是,就是你竞标失败以后,5块钱也不退给你。

有时候我就在想,我就想说,我们许愿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我们许愿的本质,就是我们想获得一些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真的,因为能力范围之内的,你直接去做就可以了。没有人会去许愿说好希望获得一份月薪3000的工作呀,好想拥有一个又老又丑的男朋友。你不会的,因为这些凭借你的能力都可以做得到。你想要的都是那些你能力范围之外的,其实就是那些你不太配得上的东西,对吧?为什么许愿最好不要说出来?因为你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出来,甚至别人问你刚才许了什么愿,你还要在那支支吾吾,哎呀,说出来就不灵了。你们许的那些愿望,如果要你一个个当众念出来,能笑死人,全是那种我要嫁给王一博,我要一夜暴富,我要考上清华。你现在还差多少分?还差300多。真的,全是这种非常离谱的愿望,你知道吗?

所以我觉得,哪怕我们去许愿,也是要脚踏实地的,我真的觉得是要脚踏实地的。实际上,我那天看到那个大哥扫完100之后,我就没有许愿了,我跟财神说,这5块钱你拿着,不用给我做任何事情,咱就交个朋友。我看你工作也挺辛苦的,一定要注意身体。

我跟他说完这番话之后,我心里面觉得特别的踏实,因为我知道,他跟那个100块钱的大哥之间只是一种金钱的交易,而我们之间是有感情的。我那天回去的路上,我都已经开始偷着乐了,我在想,这社会肯定灵了,花小钱办大事,5块钱拿下财神。


梁海源《拜财神》脱口秀创作规律总结:从日常到笑点的“错位化”逻辑

梁海源《拜财神》的核心创作逻辑,是以大众熟悉的“拜神许愿”场景为载体,用“隐藏认知联想+常识错位+态度反转”三层手法,把日常琐事转化为有共鸣、无冒犯的笑点。尤其在地域梗、神坛解构、现实映射上,既贴合生活经验,又能戳中普通人对“求而不得”的微妙心态,以下从“造梗、反转、笑点制造”三方面拆解完整规律,并附对应表细化分析。

一、造梗:用“认知锚点+错位嫁接”让笑点有迹可循

造梗的关键不是凭空创造,而是“抓住观众已有的认知储备,再打破它”,文中主要通过3类锚点制造笑点,且每个梗都有明确的“大众认知基础”:

1.地域符号+隐藏联想梗:借已知认知放大反差

这类梗的核心是“用大众对某地域的模糊认知做铺垫,再用反常识行为破局”,避免直接标签化,既安全又有笑点。

比如“广西人带发财”的梗:先抛出“广西人常带别人发财,一个带三个、三个带三个,实现共同富裕”——这里的“一个带三个”,巧妙借用了大众对广西曾存在传销模式的模糊认知(隐藏联想),让观众先形成“非正规、靠人脉拉新的发财方式”的潜在预期;但后续揭晓“带发财的实际方式是拜财神”,既打破了“靠人脉”的预期,又用“拜神”的被动性对比“拉新”的主动性,反差感拉满。

这种手法的优势是:不直接提及敏感内容(如“传销”),仅靠联想铺垫,既规避冒犯,又让笑点更有层次感。

2.神坛解构+生活化梗:把“神圣角色”拉到“人间视角”

对“财神、寺庙”这类自带“庄严感”的符号,用“打工人/合租族”的生活化场景解构,让抽象的神变得具象可感。

比如将“不同神住不同房子”描述为“集体宿舍”,财神“挤在同一间宿舍、脸黑黑、看起来拮据”,甚至让人“想给他捐钱”——把神从“高高在上的信仰符号”,变成“挤宿舍、待遇不如保安的打工人”,颠覆了“神应尊贵富裕”的常识;再补充“庙门口保安有单独单间”,用“人(保安)比神(财神)待遇好”的细节,进一步强化“神坛落地”的荒诞感,让观众因“熟悉的合租/职场待遇对比”产生共鸣。

3.传统仪式+现代元素梗:用当下场景激活老场景

将“拜神许愿”这类传统仪式,嫁接“扫码付款、竞标”等现代商业行为,让老场景有新笑点,且贴近当下生活。

比如“给财神扫码捐钱”:把传统“上香捐功德”变成“扫5块/100块许愿”,还默认“扫得多=心诚”——用现代“金钱交易逻辑”解构传统“心诚则灵”的精神仪式;再延伸出“许愿变竞标”的调侃(“大哥扫100,我5块竞争不过”),既戳中现代人对“金钱衡量诚意”的现实观察,又让传统仪式变得有“当代感”,观众能直接联想到“扫码付款、比谁花钱多”的日常场景,共鸣感更强。

二、反转:用“预期铺垫+反常识结论”制造惊喜

反转不是突然的转折,而是“先给观众画一条‘常规路线’,再在路口拐向反方向”,文中的反转分3类,每类都有明确的“预期铺垫”:

1.结果反转:先给“积极预期”,再给“荒诞结果”

先通过对话或场景,让观众预判“合理走向”,再用不符合预期的结果打破它,且反转次数可叠加,强化笑点。

比如“朋友带发财”的反转:第一次铺垫“朋友说‘带你去发财’”,观众预期是“找项目、搞兼职等实际方式”,结果是“去拜财神”(第一次反转);第二次铺垫“拜财神该去专门的财神庙”,结果是“去了神挤集体宿舍的普通庙”(第二次反转)——两次预期都落空,且后一次反转比前一次更荒诞,让“发财第一步就失败”的自嘲更有画面感。

2.逻辑反转:先立“传统逻辑”,再用“现实逻辑”推翻

先抛出大众熟知的传统说法,再拆解其不合理性,最后用现实中的“功利逻辑”重构,既犀利又好笑。

比如“心诚则灵”的反转:先引用传统说法“心诚则灵”,再拆解其矛盾点(“灵了是神的功,不灵是自己心不诚”);接着突然用“扫码金额”重构“心诚标准”——“扫100块的大哥心更诚,我5块钱竞争不过”,把抽象的“诚心”变成具象的“金钱多少”,用现实中“花钱衡量重视度”的逻辑,推翻传统“精神虔诚”的逻辑,既讽刺了“形式化拜神”,又让观众联想到“送礼、请客靠花钱比诚意”的日常,共鸣感拉满。

3.态度反转:先显“功利态度”,再转“松弛态度”

先表现出普通人对“许愿”的功利心态(求结果),再突然切换为“不求回报”的松弛态度,用“心态转变”制造笑点,还能传递轻松价值观。

比如“我对财神的态度”:一开始是“扫5块钱求发财”的功利心态,看到大哥扫100后,突然改口“5块钱不用办事,咱交个朋友,你工作辛苦注意身体”——从“求神办事”的卑微,变成“平等交朋友”的松弛;最后还自嘲“5块钱拿下财神,花小钱办大事”,既化解了“竞争不过”的尴尬,又用“反功利”的态度戳中现代人“卷不动就躺平”的心态,让笑点带解压感。

三、笑点制造:用“共鸣细节+自嘲缓冲”让笑点不刺耳

所有笑点最终要落地到“观众能感同身受的细节”,且用自嘲替代批判,避免说教感,主要有3类落地方式:

1.“许愿心理”共鸣:戳中“求而不得”的真实

拆解普通人许愿的“小心思”,用具体例子让观众觉得“这说的是我”。

比如指出“许愿的本质是要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举例“没人许愿要月薪3000的工作、又老又丑的男朋友”,因为这些“靠能力能得到”;而大家真正许的愿是“嫁给王一博、一夜暴富、考清华差300分”——精准命中普通人“想要超出实力的东西”的心理;再补充“许愿不敢说出口,怕别人笑”,进一步强化“自己都觉得离谱”的共鸣,观众会因“被戳中隐私心理”而发笑。

2.“自我调侃”缓冲:用自黑替代批判

面对“扫码金额=心诚”的功利现象,不直接批评“拜神变交易”,而是用自己的“弱势经历”自嘲,既温和又有代入感。

比如“我每次跪得标准、磕头响,但给的钱少,心愿没实现”——不指责“庙方功利”,而是调侃自己“钱没给够”,把矛盾指向自己而非他人;既吐槽了现实,又因“放低姿态”让观众觉得亲切,避免了“说教式幽默”的尴尬。

3.“生活化比喻”具象:让抽象场景有画面

把“寺庙、神的居住环境”等抽象场景,用普通人熟悉的“生活空间”比喻,增强画面感。

比如将“不同神住不同房间”比作“集体宿舍”,把“财神挤房间”描述为“没自己的单间”——让没去过类似寺庙的观众,也能联想到“合租时挤房间、没私人空间”的经历;再对比“保安有单间”,用“职场/宿舍的待遇差异”类比“神和人的待遇”,让抽象的“庙内场景”变成可感知的“生活场景”,笑点更具体。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