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10-24 16:32:18
1538 字 · 10 阅 · 0 评 · 0 赞

职场中主动承担额外工作的意义及提升能力的方法

文/樊荣强

前阵子和一位企业HR聊天,他满脸困惑:“我们天天喊‘把公司当成自己家’,可员工该摸鱼的摸鱼、该推活的推活,这口号怎么就没用呢?”​

我笑着解释:“这口号本就站不住脚——公司是老板的家,从不是员工的家。家里能偷懒撒娇,可公司要讲规矩、讲业绩、讲责任,根本不是一回事。”HR追问我该怎么引导,我告诉他:“别让员工把公司当家,要让他们当自己的老板。不是说要替代公司的老板,而是让员工把自己当成没注册的小公司,和大公司是合作关系,不是单纯打工。”​

许多职场人都有一个误区:总以“被雇佣者”自居,觉得“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就够了,却忘了自己本就是利益主体,打工就是跟老板的利益交换。今天我们聊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把自己当老板?怎么像老板一样履职尽责?​

先谈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自己当老板?关键在“打工心态”和“老板心态”的本质区别。​

打工心态的人,做事逻辑是“老板安排什么就做什么”“不出错拿工资就行”。比如做报表只按模板填数,多一句分析都不写;遇问题先找老板要答案,不会主动解决。久而久之就成了“职场工具人”,只会机械完成任务,一旦公司精简人员,最先被替代的就是这类人。​

但把自己当老板的人,思考角度完全不同。他们会把“小公司”和大公司当合作伙伴:大公司给平台、资源和薪资(相当于“合作经费”),自己的“小公司”要产出价值——解决难题、提效增量(相当于“合作成果”)。只有双方都获益,合作才能长久。​

更重要的是,“老板心态”能帮你积累专属“资产”。打工者只拿固定工资,而“小老板”除了工资,还能攒下三样硬通货:一是能力,比如主导项目练出的统筹力、解难题练出的应变力;二是资源,比如认识的客户、跨部门同事;三是口碑,比如“靠谱”“能扛事”的标签。这些资产不会因换工作消失,反而会成下次合作的“敲门砖”。就像我认识的一个市场专员,把每次活动当自己的“项目”,除完成KPI还整理用户反馈给产品部,慢慢攒下资源和协作经验,跳槽时新公司直接给了主管岗——这就是“老板心态”的隐形收益。​

再谈第二个问题:怎么像老板一样履职尽责?核心是跳出“执行者”思维,养成“经营者”思维,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从“完成任务”到“对结果负责”。老板不关心“活干了没”,更关心“干得怎么样、有没有用”。比如领导让写产品推文,打工者写完发出去就完事;但“小老板”会多做三步:发前核对是否戳中用户痛点,发后跟踪阅读量、转化率,最后总结优化方向。前者是“交差完整”,后者是“追求结果”——职场里,只有能交付了结果的人,才值得被重视。​

第二,主动“找活干”,不“等活干”。真正的老板不会等安排,只会盯着“怎么让公司更好”。放到职场,就是别守着“一亩三分地”,要多观察团队需求。比如行政岗,除了订会议室、采买物资,还能优化预订流程减少冲突、选高性价比办公用品帮公司省成本;技术岗除了改bug,还能琢磨优化代码让系统更快。这些“额外活”看似费时间,实则在给自己这个“小公司”攒口碑——领导会发现你不仅能做好本职,还能分忧,自然给你更多机会。​

第三,学会“算总账”,不贪短期轻松。老板做决策看长期收益,不是眼前舒服。职场中也一样,别因“麻烦”“不熟”就拒绝。比如领导让接跨部门项目,打工者会想“对接人多太麻烦”;但“小老板”会算:短期累,但能认识人、练统筹力,长期值。我之前有同事主动接“烂尾项目”,加班梳理流程、协调资源,最后盘活项目还成了“能搞定难活”的专家,年底直接晋升——这就是“算总账”的智慧。​

总之,“把自己当老板”不是抢领导的活、事事较真,而是让你明白:职场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稳定的能力;没有老板给的机会,只有自己挣来的机会。你把自己当打工者,只能拿打工者的收益;你当自己是“小老板”,才能攒下资本,赢得长远发展。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