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10-27 09:27:56
2228 字 · 15 阅 · 0 评 · 0 赞

微信图片_20251002075412

文/樊荣强

有读者看了《田七郎结义害命!附樊荣强写作技巧评析》一文后跟我留言:

樊老师,由远及近是否属于铺陈手法,也就是先扯点别的东西,看似相关甚至不相关,其实是在交待背景,或者把话题放大到一个更高的位置,然后再切入主题,使话题更具有深远价值。是这么理解吗?《田七郎结义害命》一文开头算是铺陈吗?也请举例说明。

我的回复发下:

您对“由远及近”与铺陈手法的理解高度精准——“由远及近”是铺陈手法的重要具象形式之一,其核心逻辑正是通过“先拓展语境(远)、再聚焦核心(近)”的递进,为主题铺垫背景、提升价值维度,让切入更自然、论证更具深度。下面结合定义、文本案例展开具体分析:

一、先明确:“由远及近”为何属于铺陈手法?

铺陈的本质是“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叙述或论证,为核心主题做铺垫”,而“由远及近”恰好契合这一本质,其运作逻辑与铺陈的功能完全匹配:

1.“远”的作用:铺垫背景、放大话题维度“远”并非“无关内容”,而是为主题搭建的“宏观坐标系”——可以是跨文化案例(如谚语、他国现象)、历史背景、同类事件,甚至是更抽象的价值共识。其目的是将话题从“单一具体事件”提升到“更普遍的规律/背景”层面,避免主题孤立,让后续切入更有“全局感”。

2.“近”的作用:聚焦核心、落地主题在“远”的铺垫完成后,再将视角拉回核心议题(如具体故事、具体观点),此时主题不再是“突兀出现”,而是“宏观规律下的具象体现”,其价值和意义会因前期的“远观”铺垫而更显深刻。

3.核心共性:为“核心主题”服务,形成逻辑递进无论是“远”还是“近”,所有内容都围绕同一核心展开,不存在“偏离”——“远”是“近”的铺垫,“近”是“远”的落地,最终共同指向主题的深化,这正是铺陈“层层递进、服务核心”的关键特征。

二、《田七郎结义害命》的开头:典型的“由远及近”铺陈

原文开篇完全符合“由远及近”的铺陈逻辑,其“远”与“近”的设计清晰,且紧密服务于“贫富社会交换畸形性”的核心主题:

1.“远”的部分:犹太谚语的引入

原文开头引用犹太谚语“富人要是能让人替死的话,穷人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这正是“远”的铺陈:

看似“远”:跨文化、非中国案例谚语来自犹太文化,与后续中国的“田七郎故事”在地域、文化背景上存在差异,看似是“先扯别的”,但实则为主题搭建了“人类社会共性困境”的背景——它先点出“贫富资源失衡下,穷人的‘命’可能成为唯一交换筹码”这一普遍规律,让话题从“中国独有的结义现象”上升到“全球贫富关系的共性问题”层面。

铺垫功能:为后续主题定调这一谚语直接锚定了“资源交换”的核心矛盾(富人有资源、穷人只有命),为后续田七郎“以命报恩”的故事埋下伏笔——读者先通过谚语理解“贫富交换的残酷本质”,再看田七郎的故事时,会自然将其视为“这一普遍规律在中国文化中的具体表现”,而非单纯的“道德故事”。

2.“近”的部分:切入中国传统观念与田七郎故事

在犹太谚语(远)铺垫后,原文随即转入“中国语境”:

先提出“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认知看似不同(生命远超金钱)”,形成“文化对比”的过渡;

再直接切入田七郎的故事(家徒四壁的猎人、与武承休的交往),将“远”的“贫富交换规律”落地到“中国具体案例”中。

此时,田七郎的故事不再是孤立的“文言小说情节”,而是“犹太谚语所揭示的普遍规律”在中国的具象化——前期的“远”铺陈让读者能从“更宏大的贫富关系视角”解读故事,而非局限于“义与利”的道德评判,这正是“由远及近”铺陈带来的“话题深远性”。

三、再举2个“由远及近”铺陈的典型例子,强化理解

为了更清晰地把握这一手法,结合文学、议论类文本的常见案例:

案例1:王羲之《兰亭集序》(散文中的由远及近铺陈)

“远”的铺陈:开篇先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先交代时间、地点、集会背景、环境风光,看似是“无关的场景描写”,实则为后续“感慨生死”铺垫氛围(优美的环境反衬生命短暂的遗憾)。

“近”的切入:在场景铺陈后,才转入核心主题——“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兰亭集会的欢乐”自然过渡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前期的“远”(场景)让后续的“近”(哲思)更具感染力。

案例2:鲁迅《故乡》(小说中的由远及近铺陈)

“远”的铺陈:开头先写“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先交代回乡的背景、旅途的环境、故乡的整体萧索,铺垫“物是人非”的基调。

“近”的切入:在环境铺陈后,才引入具体人物(闰土、杨二嫂),此时人物的变化(闰土的麻木、杨二嫂的刻薄)与前期“故乡萧索”的“远”景形成呼应,让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更具时代背景的厚重感,而非单纯的个人遭遇。

四、总结

您的理解完全正确:“由远及近”是铺陈手法的重要形式,其“先拓展背景/放大话题(远)、再切入核心(近)”的逻辑,正是为了让主题更具深远价值,避免孤立单薄。

《田七郎结义害命》的开头是典型的“由远及近”铺陈:以犹太谚语(远)铺垫“贫富交换的普遍规律”,再切入中国故事(近),让“结义害命”的主题从“中国文化现象”上升到“人类贫富困境的共性问题”,虽存在“文化对比的逻辑疏漏”(如前所述),但从手法本身看,完全符合铺陈的定义与功能。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