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樊荣强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张马云的出行照片,下边的评论区不出意外又是无数人对马云的谩骂嘲讽。现在很少有人在网上称赞马云,如果有人这么干,就会引来一片攻击。关于马云的话题,最常见的论调就是“淘宝搞垮了实体店,互联网经济冲击了实体经济”,仿佛他成了实体行业衰退的罪魁祸首。
但只要稍微理清逻辑就会发现,这背后藏着太多误解。网购的盛行从不是实体店经营不下去的根本原因,真正的问题,是店铺严重过剩、消费降级、运营成本高企,以及一个被普遍混淆的核心认知——把实体店等同于实体经济。
先说说店铺过剩的根源,这背后是近20年房地产开发的惯性。过去二十多年,城市里的楼盘像雨后春笋般冒出,从刚需小区到高端住宅,几乎每个项目都配套商业门面;各地还扎堆建大型商业综合体,一个区甚至能挤下三四个购物中心。就拿我家附近举例,十年前只有一个老商场,现在周边三个新楼盘各带一排商铺,还多了两个综合体,光女装店就比以前多了十倍。可周边人口没怎么涨,消费需求就那么大,这么多店铺抢有限的客源,就像一百个人分一碗饭,倒闭自然是大概率事件——这跟网购有什么关系?
再看消费降级对实体店的冲击,而这背后的核心是经济下行带来的消费底气不足。以前大家工资稳步涨,周末逛街看到喜欢的外套、新款鞋,哪怕贵点也愿意买单;现在很多人担心失业、收入不稳定,手里得留着钱应对突发情况,消费时变得格外谨慎。能在网上买100块的纯棉T恤,就不会去实体店花200块;能在家煮碗面,就少去餐厅吃顿几十块的饭。不是实体店的东西不好,而是大家更倾向花小钱办大事,这种消费心态的转变,难道是马云和网购能决定的?
还有一个压得实体店喘不过气的问题,就是运营成本高得吓人。对店主来说,最大的开销从不是进货,而是房租——很多商圈的门面房,房租每年都涨,有的三五年就翻倍,赚的钱大半要交给房东。再加上人工、水电、物业费,每天一开门,还没卖东西就先欠着几百块成本。可网购商家不用付高额房租,人工成本也低,价格自然更有优势,实体店在成本上根本没法比,长期下来怎么扛得住?
最关键的是,很多人犯了一个逻辑错误:把实体店等同于实体经济。其实实体经济的范围广得多,工厂生产衣服、农民种粮食、工人修家电,这些都是实体经济;而网购平台只是一个销售渠道,本质是帮实体经济把产品卖出去。比如你在网上买的一件衬衫,还是工厂生产的,还是工人一针一线缝的,只是从实体店货架挪到了线上页面,怎么就成了冲击实体经济?把这个帽子扣在马云头上,本质是混淆了销售渠道和经济本身的概念。
其实网购从来不是实体店的敌人,反而给很多实体生意指了新方向——现在不少老板做“线上线下结合”,在抖音直播卖自家衣服,用外卖平台卖店里的小吃,反而把生意做活了。我们总习惯找一个“替罪羊”,把问题都怪在马云或网购身上,但这样永远看不到真相。
与其骂网购、抱怨大环境,不如想想:如果没有过剩的店铺、如果消费底气还在、如果成本没那么高、如果看清了实体店不等于实体经济,实体店会不会还是当年热闹的样子?别让偏见遮住眼睛,也别让抱怨代替思考——毕竟,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先看清真正的问题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