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10-31 01:31:01
2374 字 · 10 阅 · 0 评 · 0 赞


 

文/丁一贤

“当你没文字可写的时候,就提出问题。”

在《元写作:学校里没教的写作方法》中,樊荣强抛出的这句话,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们总将“无话可写”归结为灵感匮乏、词汇贫瘠,却从未意识到:写作的停滞,本质是思考的断裂;而重启思考的开关,恰恰是主动提问。这本跳出传统写作范式的方法论,以“问题链思维”重构了创作逻辑,让写作从少数人的天赋玄学,变成了人人可掌握的思维工具。

一、写作的困局:我们为何“无文可写”?

学校的写作教育,多停留在“好词好句”的积累与“总分总”的格式模仿里,却从未教过:当笔尖停滞时,该如何重启思绪。于是多数人陷入同一种困境:要么对着空白文档苦等灵感,要么勉强写下几行便逻辑断裂——这恰是樊荣强戳破的真相:没文字可写的本质,从不是词汇匮乏,而是思考链条的断裂。

传统写作将“输出”置于首位,却忽略了“思考”才是写作的底层引擎。比如写一篇“职场沟通”的文章,很多人会先搜“沟通技巧”的案例,再拼凑成段落,最终成品要么杂乱无章,要么空洞干瘪。而樊荣强的核心判断是:写作的停滞,是因为我们把“写什么”当成了终点,而非“想什么”的起点——当思考停摆,文字自然无从谈起。

二、破局的核心:以“提问”重启思考链条

樊荣强在书中对“当你没文字可写的时候就提出问题”的解释,藏着写作的底层逻辑:写作不是“等灵感来写”,而是“靠提问来想”。这句话的本质,是用“问答思维”替代“灵感依赖”,让思考从“被动等待”转为“主动构建”。

这一逻辑的落地,藏在三个层层递进的认知里:

1. 写作的本质是“问题链思维”

樊荣强否定了“写作=文字表达”的浅层认知,将其重新定义为“持续的思考过程”。这种思考,不是漫无目的的发散,而是以问题为节点的链条式延伸:一个问题引出答案,答案又催生新的问题,最终形成完整的逻辑网络。

比如写“用户为什么需要某款产品”,若只停留在“产品功能好”的结论,文章必然单薄;但通过提问延伸——“用户的核心痛点是什么?”“这个功能如何解决痛点?”“同类产品为何没满足需求?”——思考的链条会自然延展,文字也会随之生成。此时的写作,不再是“挤牙膏”,而是“顺着思考的河流自然流淌”。

2. 提问是重启思考的“开关”

当思考链条断裂时,“提出问题”是最直接的重启键。樊荣强将其总结为“问答思维”的启动逻辑:不需要复杂的技巧,只需针对当前主题抛出一个具体的问题——比如“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让案例更有说服力?”——便能重新激活“提问-回答”的循环。

这种方法的妙处,在于它将“输出焦虑”转化为了“问题驱动”。比如写一篇书评卡壳时,无需纠结“怎么写得深刻”,只需先问“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我认同的部分有哪些依据?”——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文字的素材;每一次问答的循环,都是逻辑的加固。

3. 结构化提问:让思考更系统

为了避免提问的随意性,樊荣强借鉴了记者的“5W1H”框架(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将其转化为写作的“问题工具箱”。比如写一篇事件类文章,用“5W1H”提问,能快速挖掘信息的全貌;而写议论类内容,则可套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元问题”三问,搭建清晰的论证骨架。

这种结构化的提问,彻底解决了“思考碎片化”的问题。比如写“如何提升职场汇报能力”,用“元问题三问”拆解:“职场汇报的核心要求是什么?”(是什么)“为什么糟糕的汇报会影响职场发展?”(为什么)“提升汇报能力的具体步骤有哪些?”(怎么办)——三个问题既覆盖了认知的逻辑,也让文章的结构自动清晰,无需再为“段落怎么安排”而纠结。

三、从“知道”到“做到”:《元写作》的工具化价值

市面上的写作书,多是“理念的堆砌”,而《元写作》的可贵,在于将思维方法转化为了可直接套用的工具。除了“提问思维”,樊荣强还提出了“钻石法则”“框架先行”等实操模型,让普通人能快速上手。

比如“钻石法则”,本质是“三段论+三点式”的组合:开头通过“立题”提出核心问题(如“为什么高效阅读能提升学习效率”),主体用三点内容回答问题(“快速筛选信息”“构建知识框架”“节省时间成本”),结尾总结呼应——整个过程像“填空”一样简单,却能保证内容的逻辑闭环与说服力。

这种“工具化”的设计,恰好击中了多数人的痛点:我们缺的不是“写作的道理”,而是“落地的方法”。当你能用“提问”填充框架,用“问题链”串联内容,写作便从“靠感觉”的玄学,变成了“按流程”的工程——这也是《元写作》最核心的价值:它教的不是“写得美”,而是“写得通”;不是“成为作家”,而是“成为能清晰表达思考的人”。

四、不止于写作:思维方式的迁移

《元写作》的影响,早已超出了“写作技巧”的范畴——它本质上是一套思维训练体系。当你习惯用“提问”驱动思考,不仅能写好一篇文章,更能在工作、沟通中理清逻辑:做项目汇报前,用“5W1H”梳理信息;解决问题时,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拆解思路;甚至与人沟通时,也能通过提问抓住对方的核心诉求。

樊荣强在书中说:“写作是思考的镜子”——当思考变得清晰、系统,文字自然会成为思考的“显性表达”。从这个角度看,《元写作》教的从不是“写作方法”,而是“如何更好地思考”:它让我们在面对任何需要表达的场景时,都能先“想清楚”,再“写出来”。

结语:写作,是思考的显化

对于被写作困扰的人而言,《元写作》更像一本思维的使用说明书——它以“当你没文字可写的时候就提出问题”为起点,告诉我们:无需等灵感,只需提问题;无需怕停滞,只需续上思考的链条。当你把“提问”当成写作的起点,把“思考”当成文字的内核,便会发现:所谓无文可写,不过是我们忘了如何主动思考。

樊荣强用“提问”这把钥匙,打开了写作困局的锁,也让我们看到:写作从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清晰表达自我的工具——而这,正是《元写作》最珍贵的馈赠。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