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樊荣强
最近,东莞一个公园给石凳装扶手的争议,其实戳中了一个很普遍的现实:生活里总有一些“少数人不遵守规则”的小事,最后却让所有人都要适应一套“围堵措施”。有人觉得这是“一刀切”,但细想下去,这种“一人得病,全家吃药”的选择,藏着太多现实里的无奈,也是不得不如此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规则破坏的连锁反应”。公共空间的规则,本是靠大家共同遵守维持的——石凳是供人临时歇脚的,可若有少数人长期占着躺卧,其他人就没了位置;人行道是供人行走的,若有少数人乱停车,路人就得绕路。当少数人打破规则时,受损的是多数人的权益。管理方装扶手、设隔离栏,本质上是用“物理限制”去弥补“规则自觉”的缺口,避免少数人的不当行为,让多数人本该享有的公共权益落空。就像排队时若有人插队,要么大家一起指责,要么就只能增设护栏引导秩序,本质都是为了守住多数人认可的规则底线。
其次是“管理成本的现实权衡”。要管住少数人不遵守规则,有两种选择:要么安排专人24小时盯着,发现违规就劝导制止;要么直接用设施围堵,从源头减少违规可能。显然,前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时间,成本极高,还未必能随时盯得住;后者虽然看似“简单粗暴”,却能以最低成本守住规则。比如街头的石墩子,是为了防少数人乱占车位;商场门口的护栏,是为了防少数人乱闯。这些措施不是不想“精细化管理”,而是在有限的管理资源下,不得不做出的“性价比选择”——用看得见的设施,代替看不见的人力,确保公共空间能正常运转。
最后是“公共秩序的底线守护”。公共空间的秩序,就像一张薄纸,一旦有少数人撕开一个口子,若不及时补上,很容易引发更多人效仿。比如若有人在长椅上躺卧没人管,可能会有更多人跟着占座;若有人在人行道停车没人管,可能会有更多车挤占道路。管理方装扶手、设隔离栏,其实是在“防微杜渐”,用物理屏障守住秩序的底线。这不是不体谅少数人的需求,而是必须优先保障公共空间的“通用性”——它要服务的是所有人,而不是让少数人的违规行为,把公共空间变成“私人领地”。就像小区里装门禁,不是不信任业主,而是为了防止少数外来人员破坏小区秩序,守护多数人的居住安全。
那些看似“反人类”的扶手、隔离栏,其实都是规则与现实碰撞后的产物。它们不完美,却默默守护着多数人在公共空间里的便利与安全。毕竟,当少数人的规则意识暂时跟不上时,用设施筑起一道“温柔的防线”,总比让多数人的权益一再受损更实际。
按我的悲观估计,这种“一人得病、全社会吃药”的现象,还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