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11-05 09:02:11
2291 字 · 7 阅 · 0 评 · 0 赞


 

当你在会议室面对“是否要跟进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时,有人只看到“能赚钱”或“会亏本”;当你刷到“某明星人设崩塌”的热搜时,有人立刻跟风骂或盲目护;当你帮孩子选兴趣班时,有人只纠结“别人都在学”——这些时刻,缺的不是信息,而是能穿透表象、理性判断、有理有据决策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个人成长的“核心引擎”,它能帮你在迷茫时找准方向,不被他人观点裹挟;更是事业发展的“关键竞争力”,从职场中的方案论证、商务谈判,到创业时的风险评估、战略决策,所有需要“深度思考”的场景,都离不开思辨能力的支撑。可以说,思辨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走得稳、走得远。

思辨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对信息的深度加工与理性判断能力,它并非简单的“思考”,而是融合了分析、质疑、论证与创造的综合思维活动,核心是“不盲从、会追问、能论证”。

一、思辨能力强的三大核心表现

1. 精准归因的分析力:面对问题时,能穿透表面现象,拆解核心矛盾与关键变量,而非停留在“是什么”,更能回答“为什么”和“有哪些可能性”。例如,讨论“年轻人躺平”时,不仅能看到个体选择,还能关联经济压力、价值观念变迁等多层因素。

2. 有理有据的论证力:表达观点时,不依赖情绪或直觉,而是以事实、数据或逻辑链条为支撑,同时能预判反驳点并主动回应。比如主张“阅读纸质书更高效”,会从“减少电子干扰”“触觉记忆辅助理解”等角度举证,而非仅说“我觉得更专注”。

3. 动态平衡的包容力:不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能理解不同观点的合理性边界,在多元视角中找到逻辑自洽的立场。例如看待“AI取代人类工作”,既承认技术带来的冲击,也能分析“人机协作”的新机遇,而非单纯否定或吹捧。 

二、写作为何是思辨能力的“天然训练场”?

写作并非“先想清楚再写”的单向输出,而是**“通过写倒逼想”的双向迭代过程**,这与思辨能力“边拆解、边论证、边完善”的需求高度契合:

- 首先,写作要求“结构化表达”,迫使混乱的思绪必须梳理成“观点+论据+逻辑”的清晰框架,否则文字会零散无序,这正是思辨中“分析与整合”的核心训练。

- 其次,写作存在“白纸黑字的约束”,任何模糊的观点、漏洞的论证都会被显性化,比如“这个说法不够准确”“这里逻辑跳步了”,这种“自我审视”的压力,恰好能强化思辨所需的“质疑与修正”意识。

- 最后,写作需要“受众视角”,为了让读者理解并认同,必须考虑“对方可能的疑问”“如何让论证更有说服力”,这促使思考从“自我满足”转向“理性共情”,提升思辨的深度与广度。

三、基于樊荣强元写作理论的实操路径

樊荣强的元写作理论,核心是“先掌握写作的底层结构,再通过刻意练习内化思维习惯”,将其应用于思辨能力提升,可遵循以下四步:

第一步:用“钻石结构”搭建思辨框架

元写作中的“钻石结构”(引子-问题-分析-结论),是思辨的基础骨架:

- 引子:明确讨论的主题与背景,避免思维发散(如“从近期‘预制菜进校园’争议,谈食品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 问题:提出核心疑问,锚定思辨方向(如“预制菜的安全风险是否可控?其性价比是否优于现制餐食?”);

- 分析:分层拆解问题,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利-弊-折中点”展开,这是思辨的核心环节,需列出不同角度的论据;

- 结论:整合分析结果,形成明确且有边界的观点(如“预制菜需通过‘严格标准+透明监管’降低风险,而非全盘禁止,其适用场景应结合学校实际需求判断”)。 

第二步:以“提问-回答”驱动深度思考

元写作强调“写作即对话”,通过主动向自己提问,打破思维惰性:

- 纵向提问:对核心观点不断追问“为什么”,挖掘深层逻辑。例如主张“应减少短视频使用”,可追问:“短视频为何会让人沉迷?(信息碎片化降低专注力)→ 专注力降低会带来什么影响?(影响深度阅读与学习)→ 减少使用后,时间应如何分配以替代?(转向长内容阅读或实践活动)”;

- 横向提问:思考“反方观点”,补全思维盲区。例如上述观点,可反问:“短视频是否有积极价值?(高效获取热点信息、低成本学习技能)→ 如何平衡其利弊?(设定使用时长、筛选优质内容)”。 

第三步:借“修改迭代”优化思辨质量

元写作认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的过程正是思辨能力升级的过程:

1. 逻辑校验:通读初稿,标记“因果不成立”“论据不充分”的部分。例如“因为很多人考研,所以就业压力大”,需补充“考研人数增加与就业市场岗位供需的关联”,让逻辑更严谨;

2. 语言提纯:删除模糊、情绪化的表述(如“我觉得”“肯定不好”),替换为精准、理性的表达(如“从数据来看”“其局限性在于”),语言的精准度会反向倒逼思维的精准度;

3. 视角拓展:尝试从不同身份、场景切入修改。例如写“职场加班现象”,初稿从员工视角分析,修改时可加入“企业成本控制视角”“行业竞争环境视角”,让思辨更具全局观。 

第四步:靠“主题练习”固化思辨习惯

元写作强调“刻意练习”,通过针对性主题训练,让思辨从“刻意为之”变为“本能反应”:

- 短主题练习:每天用300字分析一个热点话题(如“AI生成图片的版权争议”),严格遵循“钻石结构”,重点训练“快速拆解问题+提炼核心观点”;

- 长主题练习:每周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深度文章(如“数字化时代下的隐私保护”),尝试引入跨学科视角(如法律层面的“数据安全法”、技术层面的“加密技术”、社会层面的“隐私观念变化”),训练“整合多元信息+构建复杂论证”的能力。

写作不是思辨能力的“结果呈现”,而是“生成过程”。当我们用元写作的框架梳理思路、用提问对话深化思考、用修改迭代完善逻辑时,思辨能力便会在每一次落笔与修改中,从模糊走向清晰,从零散走向系统,最终内化为应对复杂问题的核心能力。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