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樊荣强
庄子在《秋水》一文中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都是因为他/它们都带着无法摆脱的偏见。哲学家尼采曾说:“没有事实,只有阐释”,偏见就是人类脱离客观事实,凭固有印象下结论的思维倾向,它藏在人性本能里,既可能帮我们快速决策,也常让我们看不清真相。
一、偏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见解?
偏见是个体基于有限经验、群体标签或固有认知,对人或事形成的先入为主的判断,核心是未加验证就定性,主要分三类:
经验偏见:靠过往经历下结论。职场老员工觉得年轻人做事不踏实,只因曾遇到过敷衍的新人;投资时有人认定高收益必是骗局,源于过去踩过类似的坑;商场上老板拒绝新营销模式,觉得以前的方法才管用——这类偏见源于经验固化,忽略了事物的变化。
群体偏见:用标签替代个体判断。觉得程序员都内向、文科生逻辑差,用职业标签概括个人;带着地域、性别偏见与人交往,比如觉得某地人精明、女性不适合高强度工作;商场上认为大牌一定比小众好,用品牌标签否定小众产品的价值——本质是用群体特征简化个体,缺乏客观认知。
认知偏见:被思维惯性带偏判断。锚定偏见让职场人觉得先提出的方案更靠谱,忽略后续更优选择;从众偏见让投资者跟风买入热门股票,不管自身风险承受力;管理中因近因效应,用员工近期表现否定其长期付出——这类偏见是大脑省力思维的产物,懒得深入分析就下结论。
二、为什么人类总是会存在偏见?
偏见不是坏人的专利,而是人性本能的产物,核心有三个原因,且从本质来说,人类或许根本没有绝对正见,只有更接近事实的偏见:
认知省力的本能需求: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偏爱走捷径。遇到陌生事物时,用固有印象判断比从零分析更省力——比如职场中快速给新人贴靠谱或不靠谱的标签,不用花时间观察,这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策略,却容易导致判断失真。
群体认同的心理诉求:人天生需要归属感,偏见能帮我们融入群体。职场中跟着同事吐槽某类工作没用,商场上和同行贬低竞争对手的产品,人际交往中认同地域优越感,本质是通过共同偏见抱团,获得我们是一伙的安全感,却强化了认知局限。
信息茧房的强化作用:现在我们只看感兴趣的内容、只听认同的观点,形成信息茧房。职场中只关注和自己想法一致的案例,商场上只接收自家产品的正面反馈,慢慢固化自己没错的偏见;更关键的是,每个人的认知都受经验、环境限制,所谓正见不过是基于更多事实的偏见,绝对客观的判断并不存在。
三、怎么摆脱偏见,接近“正见”?
摆脱偏见不是追求绝对客观,而是减少认知偏差,让判断更接近事实,这三个方法简单有效:
主动打破信息茧房:别只看顺眼的信息。职场中多听新人、不同部门的意见,比如做项目时主动问有没有反对的想法;投资时既看利好分析,也看风险提示;人际交往中少贴标签,多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接触不同视角,能松动固化的偏见。
用事实替代“想当然”:遇到判断时,先找证据而非凭印象。管理中不凭感觉评价员工,用业绩数据、工作成果说话;商场上不否定小众品牌,先查质量检测报告、用户评价;职场中觉得某方法不行,先试着小范围试点验证,而非直接拒绝——事实是偏见的天敌。
保持认知谦逊:承认自己的局限。哲学家培根说:“无知是偏见之母”,多学习能拓宽认知边界;个人成长中,遇到不同观点时别急于反驳,先想他的依据是什么;投资、商场决策时,预留纠错空间,比如投资时分散仓位,避免因偏见导致全盘亏损——承认我可能错了,才能更接近真相。
偏见就像大脑的惯性思维陷阱,人人都难免中招。但真正的聪明人,不是没有偏见,而是能察觉自己的偏见,通过主动破局、用事实验证、保持谦逊,让判断更贴近事实。毕竟,世界的复杂远超我们的认知,放下先入为主的执念,才能看到更真实的人和事,这也是通晓世事、领悟人心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