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5-11-18 17:52:02
1579 字 · 11 阅 · 0 评 · 0 赞

文/樊荣强

网上买个东西,总是挑销量最多的店铺下单;朋友聚会都聊某部剧,没看过也会搜剧情凑话题——这些跟着大家走的举动,都是从众心理在表现。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多数人所相信的,未必是真理。”但是,从众就像无形的群体引力,既让人获得安全感,也可能悄悄偷走独立判断。

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

从众是个体受群体影响,主动或被动与群体行为、观点保持一致的心理规律,核心是怕和大家不一样,主要有三种表现:

行为从众:跟着群体做同样的事。职场中,同事都用同款办公软件,哪怕自己习惯其他工具也会换;生活里,邻居都在小区团购,自己也跟着下单;商场上,同行都做直播带货,哪怕不懂也跟风开播——这种“别人做什么我做什么”,是最直观的从众。

观点从众:默认群体认同的看法。开会时,大家都赞同一个方案,自己有不同意见也不敢说,怕被孤立;朋友都吐槽某部电影难看,哪怕自己觉得不错也会附和;身边人都觉得考公才稳定,自己原本想创业也会犹豫——这类从众是放弃自己的判断,贴合群体观点。

逆向从众:也就是“反从众”式从众,标榜个性其实也是跟风。有人说,我才不追热门,只穿小众品牌,其实小众穿搭也是一个个性群体的潮流;有人说,我从不看综艺,本质是认同看综艺不高级的群体认知——这种看似特立独行的行为,不过是换了个群体从众,并非真的独立。

二、为什么人类总爱从众?

从众不是没主见,而是大脑演化出的心理规律,核心有三个原因,且很多人标榜的不从众,本质仍是从众:

安全需求:跟随他人更踏实。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天生恐惧孤独”,从众能帮我们少走弯路、规避风险。新人入职跟着老员工做,不容易出错;旅游时跟着人流走,不怕迷路;投资时买大家都推荐的产品,觉得这么多人买,肯定靠谱——这种跟着群体走,风险肯定小的心理,让从众成了安全选项。

认知省力:不用动脑更轻松。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跟着群体判断能省事儿。买东西时选销量第一的,不用对比参数;职场中跟着同事学经验,不用自己摸索;生活里听大家说这家餐厅好吃,不用试错——从众的本质是大脑的偷懒策略,虽然它容易让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认同需求:融入群体免排斥。人天生需要归属感,从众是获得认同的捷径。朋友都喜欢某明星,自己也跟着关注,不然插不上话;职场中跟着同事吐槽难搞的客户,能快速融入团队;甚至有人故意反热门,也是想融入有个性的小群体——所谓个性,很多时候只是换了个群体寻求认同,仍是从众的变种。

三、怎么摆脱盲目从众,实现真正独立?

摆脱从众不是故意和大家反着来,而是养成独立判断的习惯,三个方法简单有效:

先暂停:别着急跟着走。遇到群体行为时,先停10秒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看到同事加班,别立刻留下,想想自己的工作是否真的没做完;买东西时看到排队,别跟着排,先查一下大家排队是因为好吃,还是只是习惯;朋友聊热门话题,没看过也不用硬凑,坦然说我没了解过,你们说说看——暂停能打破惯性跟随。

多查证:别只信群体观点。遇到群体认同的看法,多找不同来源的信息验证。大家都说这只基金必涨,别跟风买,先查基金经理业绩、持仓行业;大家都觉得某个方法不行,别直接认同,先小范围试错看看效果;大家都觉得某个职业好,别盲目跟风选择,先了解职业真实工作内容——多元信息能帮你跳出群体认知陷阱。

定核心:明确自己的需求。哲学家萨特说:“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独立判断的关键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别管大家穿什么,买衣服要关注自己穿是否舒服、合适;别管同事选什么岗位,要关注自己擅长什么、想成长什么;别管大家聊什么,要关注自己是否真的感兴趣——守住核心需求,就不会被群体惯性带偏。

从众就像走路时的惯性,顺着走很轻松,却可能偏离自己的方向。真正的独立不是故意与众不同,而是哪怕和大家不一样,也能基于自己的判断做选择。从众可以让我们省力省心,但是,摆脱从众,也能主我们走得更清醒、更坚定。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